長洲庫區農村移民核定登記匯總表(庫區移民唱響小康路上的)
2023-04-17 08:02:58 5
祿豐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高質量打造一批移民新村、美麗家園項目,託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楊柳河移民新村
據悉,該市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包括東河、石門、西河、沙龍四座中型水庫移民和市外遷入移民3305人,涉及13個鄉鎮67個村社區142個村民小組,其中東河水庫片區2487人、石門水庫片區119人、西河水庫片區454人、沙龍水庫片區77人、市外遷入移民168人。近年來,祿豐總投資6488.28萬元,相繼實施移民後扶項目100個,其中村間道路硬化項目42個、飲水項目15個、農田水利項目16個、美麗家園項目4個、文化室項目10個、產業項目13個;項目扶持涉及9個鄉鎮27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受益人口37922人、移民12597人。
中村傈園新村
祿豐通過用好用活移民後期扶持政策,把「建設庫區、服務移民」作為宗旨,以和平鎮大路溪、張家村、大廠和中村鄉阿勒、山前5個行政村庫區移民為重點,以「美麗家園·小康庫區」移民項目建設為支撐,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全力推進庫區移民「美麗家園·小康庫區」項目建設,集中打造大路溪、張家村、大廠和傈園新村4個移民新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宣傳政策,集中民智辦實事。結合移民集中居住實際,通過召開群眾座談會、戶長會和民情懇談會等方式,廣泛宣傳移民政策,充分尊重群眾意願,著力解決群眾所期所盼。按照整村推進和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突出改路、改房、改水、改電、改圈、改廁、衛生整治、風貌打造、環境提升等內容,做到「改不改、怎麼改」群眾說了算。
統籌謀劃,科學規劃強引領。整合各部門資金資源,認真聽取部門和鄉鎮意見建議,對建設用地拆除建築、申報危房改造和產業發展提前做好群眾工作,合法拆除亂搭亂建和閒置土房拓寬道路。結合各地氣候、土壤、資源、風俗等因素,堅持規劃因村而異,既考慮整村全面提升,又突出重點體現民族特色風貌,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
用活政策,強化項目建管用。成立項目協調領導機構,市鎮村組四級協同配合、齊抓共管項目建設。及時召開協調會,提高群眾知曉率,由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全程參與項目監管。對項目建設佔用土地,統一由建設村組自行協調,按照標準合理補償。項目建成後納入《村規民約》管理,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建立獎勤罰懶「紅黑榜」和「十星級文明戶」考評機制,實現村容整潔常態化。
打造移民新村新亮點。楊柳河移民新村總投資759.76萬元,於2021年3月開工、12月竣工投入使用。群眾自覺履行包保責任,村莊保潔形成常態,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該村小組是東河水庫建設移民搬遷安置區,涉及72戶283人,其中移民54戶204人。居民經濟收入以糧煙種植、黑山羊養殖和採拾野生菌為主,39戶種植烤菸360畝,40餘戶養殖黑山羊1200餘只,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1360元。
唱響小康路上的「幸福歌」。傈園新村是西河水庫菸草水源工程項目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涉及中村鄉阿勒、山前的白挑塘、蛇腰、壯山3個村小組84戶322人。該市精心打造黨建示範點,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加強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產業建設,發展了一批刺繡坊、豆腐坊、烤酒坊產業;村民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還享受著年人均600元的水庫移民政策補貼,門前就是學校,看病就醫也很方便。
雲南網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吳正江 夏瑋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