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現在人均收入(從人均600萬存款到負債369億)
2023-04-18 01:37:40 3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一句再見都不賞你」。
曾幾何時,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華西村在90年代人均收入超十萬,人口僅2萬卻擁有210家控股公司,400平的大別墅、豪車都是標配。在人均GDP只有3萬的2010年,華西村年入500億,每戶居民至少有600萬存款。
而富足至此的「夢中村」,如今卻被大量村民拿著3期要求兌換,更面臨約369億負債。走在命運的分叉口,如此驟變的華西村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大鵬一日乘風起」——精準抓住三駕馬車
華西村地處江蘇省西部,上世紀60年代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667口人多以農耕為生,人均收入僅53元。村裡流傳著一句:茅草房、麩皮康、補丁裝、薄粥湯,四個口袋兩面光,形容村裡的窮光景。
直到村支書吳仁寶的出現,徹底扭轉了這一現狀。
吳仁寶本是江陰縣吳家寨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逃離」窮鄉拿上了鐵飯碗。本可以至此改變命運的他卻心繫家鄉發展,主動請纓回到華西村擔任第一任村支書:我是窮過來的,看到他們我真的心疼,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窮人也能過上好日子。
至此開啟了華西村大刀闊斧的改造之路。
窮則思變。村支書吳仁寶放棄了原先農業為主的規劃,緊跟我國工業建設的時代浪潮,帶領村民辦起了小五金工廠。在取得了小規模的成功後,以此為基礎申請多項用地許可開廠置業。
此後20年,華西村逐漸摸索出以鋼鐵、旅遊、紡織三大支柱的產業,旗下相關企業超45家。英美1/5的鋼鐵進口額皆出自此,營收超百億,更是一年可接待250萬人次遊客。
憑藉這「三駕馬車」,華西村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家家戶戶蓋新樓買新車,人均收入增長超1700倍。甚至將周圍20個村莊全部納入本村,總面積從原來的0.96平方公裡到35公裡,擴大了35倍不止。「天下第一村」的名號自此遠洋中外,不少專家慕名前來求學。
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高築百億債臺
華西村在村支書吳仁寶的帶領下,加之我國經濟紅利不斷釋放,本該繼續走向了一個更光明的未來。但2013年,隨著這位老人的離世,似乎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曾經無限風光的華西村開始走向下坡路。
時代變遷,在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下,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華西村賴以生存的鋼鐵廠逐漸宣布關閉。「主心骨」地倒下並沒有讓華西村民的思維發生變化,依舊堅持走老路,沒能抓住新的風口,導致負債高達369億。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不思進取者只能成為時代洪流的「犧牲者」。就像曾經的地產、網際網路元年,到如今的大健康市場,萬泰生物創始人鍾睒睒蟬聯首富之位。
早前靠瓶裝水發家鮮為人知的鐘睒睒,近年來伴隨著健康領域的崛起,旗下萬泰生物一飛沖天助力其登上首富寶座。曾經的地產大佬李超人憑藉和黃醫藥和維港投資,布局長壽賽道;網際網路前王者老馬成功預測「下一個首富將出現在健康領域」。
「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不願放棄老路的華西村必然走向失敗。
三、「沉舟側畔千帆過」——回不去的華西村
回首華西村的發展史,從無人問津的「貧窮村」到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村」,再到如今急速跌落神壇,不禁令人唏噓。
如今,華西村依舊十分氣派,樓宇別墅高高聳立,處處都能感受到它當時輝煌的痕跡。但是街上的行人變少了,再無過去繁華的氣息,即使街上人來人往,人們的臉上也缺了當年朝氣蓬勃的樣子。
「長一棵樹要十幾年,而砍一棵樹只要幾分鐘」。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風口不會為誰多停留一秒鐘,多輝煌的履歷都會消散在風吹雨打中,一個時代終將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