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是不是只有三伏天才能用(趁熱打貼)
2023-05-08 09:52:43 1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胡芬
夏日裡做什麼最舒服?
吹空調、喝冷飲、吃西瓜......
「清涼」、「解暑」相關的,無疑都是美好的
有人告訴你
夏天也要「熱」養生......
入伏後,雖酷暑難耐,而這正是開啟「冬病夏治」模式的最佳時期。趁熱打「貼」,錯過則要再等一年。那麼,最近風靡全國的「三伏貼」到底是什麼來頭?就讓我們來扒一扒「三伏貼」的前世今生。
三伏貼是什麼?三伏貼,又稱三伏灸、天灸、發泡灸,是指在三伏節氣將藥物調成膏狀、糊狀或餅狀敷貼於體表特定穴位,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法。
「三伏貼」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於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明清時期得到新發展。
《黃帝內經》說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針對容易在冬天發作的疾病,在夏季進行治療,以增強抗病能力,未病先防,也就是「冬病夏治」。
「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療法。中醫講「天人相應」,天氣炎熱,人體陽氣也最旺,最易恢復和扶助人體的陽氣,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
三伏貼的配方三伏貼選用的是具有溫經止痛、散結消腫作用的藥物。三伏貼的配方,多以清朝名醫張璐《張氏醫通》記載的白芥子散為模板,其主藥為白芥子。可根據不同的疾病和年齡加減為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段,人體腠理疏鬆,藥物易於滲透皮膚。「三伏貼」是一種簡易的透皮給藥系統,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調理臟腑陰陽,疏通經絡氣血。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貼」 貼敷時間為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每一伏期間選擇一天來進行貼敷治療。每次貼敷時間一般為4-6小時,兒童1-2小時。貼敷間隔7-10天,連續貼敷3年至5年,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終身貼敷。
貼伏部位: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貼敷於疾病治療對應的穴位。常用的穴位:肺俞、定喘、膈俞、羶中、天突等。根據不同的體質及治療目的進行穴位加減。
「冬病」一般指寒性的疾病, 包括虛寒與實寒, 多好發或加重於冬季。三伏貼主要針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婦科、兒科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以及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也常用到三伏貼。
1、治療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
2、對治療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瘢痕體質者;
4、咳黃濃痰、咯血患者;
5、有出血或出血傾向性疾病;
6、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者。
慎用人群1、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2、愛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
3、嚴重糖尿病、血液病、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發作或加重期間;
5、對2歲以下嬰幼兒運用本療法時,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
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現象,但部分人群在貼藥後,皮膚會起水泡。這是正常現象,又稱「發泡灸」,應注意保護好創面。
1、藥物穴位敷貼後如有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時,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貼敷之後可能在皮膚上留下中藥的沉著, 用溼毛巾擦拭即可。
2、敷貼治療結束後保持敷貼處皮膚乾燥清潔,2小時後方可洗澡。敷貼後避免劇烈活動,減少出汗。敷貼當天不遊泳。
3、敷貼24小時內,若皮膚出現局部潮紅或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現象,可繼續治療;若敷貼中或敷貼後出現皮膚疼痛、水泡、潰爛、劇烈瘙癢,立即停止敷貼,注意保護創面,避免搔抓引起的感染,及時就醫。
4、在飲食上,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禁食生冷、寒涼、海鮮及辛辣刺激食物。
5、治療期間,如出現發熱或哮喘發作等急性症狀,請暫停治療。
審稿專家: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劉麗亞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