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有猜燈謎這個習俗(燈謎是怎麼來的)
2023-05-08 01:12:18 1
元宵節那天,人們除了團聚,吃元宵,還要賞燈,猜燈謎取樂。那些懸掛在彩燈上的燈謎是怎麼來的?為什么元宵節人們要猜燈謎呢?
燈謎是謎語的一種,只不過是寫在彩燈上的,因此而得名。燈謎又叫燈虎,所以猜燈謎也叫「猜燈虎」。謎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口頭創作,又叫「隱語」或「瘦辭」。發展到秦漢時期,民間口頭謎語發展成一種書面創作。到了三國時期,猜謎已經開始盛行了。至於燈謎,則出現於宋代,人們將謎條繫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民間十分流行。
(每年元宵節,各地都會舉行猜燈謎的活動,因為內容雅俗共賞,娛樂又益智,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關於燈謎的來歷,有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有個財主,頗有家底,是個勢利小人。他的勢利表現得非常明顯,看到那些穿著體面、打扮華貴的人,他就變著法兒籠絡巴結。至於那些衣衫襤褸的窮人,就只能得到他的白眼,甚至辱罵了。因此,他得了個外號叫「笑面虎」。當時有個叫王少的青年,家境貧寒,有一次,實在無奈只好去笑面虎家借糧。笑面虎一看他那身衣服,立馬就把他趕出了大門。王少心裡憋氣,便想了辦法來解氣。元宵節那天,他扎了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花燈華麗多彩,引來很多人圍觀,連笑面虎也嘖嘖稱奇,湊上前來觀看。原來這燈除了好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題有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看清楚詩之後,圍觀的人們哈哈大笑,笑面虎氣得臉青一陣白一陣,指著王少就罵:「好小子啊,膽敢來辱罵老爺我!給我砸!」家丁立馬動手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說:「老爺,你怎麼生氣了?難道覺得這首詩和你有關?其實,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語,謎底就是『針』,你琢磨琢磨,是不是這麼回事?這不過是個謎語,我可不是『針』對你來說的啊?你怎麼會覺得是『針』對你呢?」
笑面虎一聽,犯了愁:如果搶了花燈,豈不就承認了自己跟詩裡描寫的一樣,是「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這麼一想,笑面虎氣得乾瞪眼,但又不好怎麼樣,只能灰溜溜地走開了。
周圍的人看到這副情景,拍手稱快。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並且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節,竟然有很多人模仿王少,也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謎去了。漸漸的,猜燈謎就成了一種習俗,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一項娛樂活動。
直到現在,猜燈謎活動還在民間廣泛流傳著。猜燈謎是一種雅俗共賞的益智活動,內容也十分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或引經據典,或插科打諢,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都能得到樂趣。
文章來源:《多彩漢語——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中華書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