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2023-05-08 05:35:41 1
2020-01-02來源:湖北學習平臺作者:姜學勤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推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就能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能。
「新引擎」的打造原因:外部挑戰與內生要求
世界科技和產業體系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對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越來越重要。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追趕型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持續的快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經濟總量和國際貿易量都排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人均GDP仍然較低,貿易對外依存度仍然較大,尤其是晶片、發動機等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依靠價格優勢的中低端產品出口,容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徵程中,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新引擎」,攀登世界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成為應對外部挑戰的必然選擇。
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各種要素驅動,比如土地、資源、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且不可持續。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創新驅動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引擎」的顯著特徵: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
「新引擎」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創新驅動。「新引擎」的含義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發展主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過去的要素驅動方式。創新驅動就是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變或降低的條件下,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單位資本使用效率和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量」的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十九屆四中全會都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們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要倡導創新文化,形成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優良環境。
「新引擎」又一顯著的特徵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是物質文化「量」的需要,還有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和環境、精神文化生活等「質」的需要。「新引擎」在現有經濟「量」的增長基礎上,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解決市場競爭、效率發揮、關鍵產業的引領、關鍵產品的供給以及動力轉換的不充分問題;通過新技術引領和產業轉移,解決區域、城鄉、產業結構、國際國內市場以及經濟與生態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降低資源消耗,在「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基礎上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經濟發展「質」的提高。
「新引擎」的打造途徑:深化改革和萬眾創新
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方面,為如何打造「新引擎」指明了方向。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發展新動能,強化標準引領,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
全民參與為「新引擎」的打造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工作者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性創新,搶佔科學研究高地和價值鏈高端。企業家要運用國家創新政策,整合資源,打造高水平的企業創新團隊,深度融合產學研,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每一位勞動者積極踐行「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愛崗求精、敬業奉獻,邊幹邊學,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內生效率,打磨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工藝基礎。全國上下一盤棋,全民參與創新,讓創新者光榮,使創新者獲益,共同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儘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原載於2019年12月29日《湖北日報》,作者系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楊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