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不變的食譜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只兩樣不吃這不吃)
2023-05-08 06:14:39
最近這些年請不熟悉的客人吃飯,點菜前總會要問一問:「有什麼喜歡吃的嗎?」或者是:「有沒有忌口的?」你會發現有不同飲食偏好的人越來越多。
某人甲是不吃帶翅膀的,比如雞、鴨、肉鴿等等。「小時候家裡養的雞、鴨,到集市上賣了錢供我上學,它們給了我幫助,因此我不吃帶翅膀的肉。」這是有情懷的忌口。
另一個也是有情懷的,某人乙,不吃兔肉。「上學時養了一隻小兔子當寵物,每天回家給我帶來很多快樂,有一天突然死掉了。好傷心!於是我發誓這一輩子不吃兔肉。」
而在清真食品中,豬肉是禁忌。那一年,保護站的志願者小郭到成都,請他在家裡吃飯,為了準備他能吃的菜品,跑了幾條街才買到有清真標識的牛羊肉。
有許多人不吃羊肉,說是羶味太重。為此,我專門寫了篇談吃羊肉的文章,窮盡口舌說羊肉香啊!好吃啊!可某些人看完,淡定地一撇嘴:「還是不吃。」某人戊,不吃羊肉的原因是因為偶然看到宰羊,羊子辛酸的叫聲和眼角的淚水,讓她不忍心。是故,君子應該遠庖廚也。
某人庚不吃肥肉,說太油膩了,吃了怕長肉。我現在也不怎麼吃肥肉了,倒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是以前吃太多了,有一天發現身上長滿脂肪瘤,再吃下去的後果是什麼?對死亡的畏懼超過口腹的欲望,還是忌了吧,儘管每次看到都要咽口水。
很多地方的人是不吃動物內臟的,原因之一嘛,據說是認為不乾淨。點菜時還是小心一點,不然,面對一桌子菜,讓一盤幹煸肥腸就毀了某人癸的胃口。
吃海鮮過敏的人,不忌口都沒法啊!有一次在家裡待客,花了幾小時燉好一鍋墨魚燉雞,某人A一進門,大叫一聲:「什麼味道,這麼臭?」恨不得一鍋潑出去。
愈來愈多的人受到動保的影響,不再吃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曾經有一個朋友請客戶吃飯,說規格高一點吧,一人來碗魚翅撈飯。客戶和我都說不吃魚翅,結果,撈飯取消了。
不僅對肉食有忌口,一些人對某些蔬菜也不吃的。
以前有位同事,新加坡人,不吃所有的綠葉蔬菜,我很奇怪他怎麼補充維生素的。有人不吃苦瓜,說是不願意憶苦思甜;有人不吃折耳根,因為有一股魚腥味;有人不吃芫荽(也叫香菜),嚼起來好像農藥沒洗乾淨的味道。我嶽母不吃包包白(捲心菜)、菠菜一類含鐵豐富的蔬菜,因為做了心臟手術,醫生交代忌食。某人C,忌吃茄子,吃兩口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得趕緊處理。
至於食物的調料,就更多人有忌口了。
每天中午在小麵館吃麵條,一會兒就聽到收銀員交代後廚:「剛才那碗不要放蔥。」又進來一位:「三兩牛肉麵不加芫荽。」……
不吃大蒜的人不少。吃四川火鍋,蒜泥油碟是標配,某人D是只要香油,不要蒜泥。又聽聞:「德國人的嗅覺對蒜最敏感,只要你吃過蒜,漱口刷牙嚼口香糖,全沒用,你不說話,他們也能聞出來,……,可能對很多德國人來說,蒜味,是世界上最難聞的氣味。」哪天問問山東同學,跟德國人談生意前,吃大蒜了嗎?
現在不管東西南北,好像都能吃點辣椒了。不過仍然有人受不了,「有幾個年輕的女演員去吃湯圓,進門就大聲說:『不要辣椒!』么師傅冷冷地說:『湯圓沒有放辣椒的!』」某人F,地道四川人,卻吃不得一點辣椒,一次點了個清炒空心菜,川菜廚師習慣性的加了兩個辣椒熗油鍋。他要求重新炒一盤,餐館嫌麻煩,端進後廚,把辣椒拈掉又端出來。一吃,渾身冒汗,發飆了:「你這是重新炒的嗎?」沒辦法,對一點辣椒不吃的人,騙不過去。
同樣是辣味,有人對芥末就不認可。辣的有區別嗎?當然有。
很多人說:「辣椒我可以吃一點,但是,花椒,不習慣。」見過某人G不小心吃了顆花椒,拼命找水漱口,緩過神來後,連連搖頭:「麻得閉氣。」
食物匱乏時,很少人談到忌口。一群人圍著唯一的一個饅頭,心裡清楚吃完這個就沒有明天的早餐了,於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不是一個調侃了。食物豐富了,有可以選擇的了,不吃這樣,還有其他好吃的。並且,成熟的公民,尊重你有選擇的自由。這個過程,是從沒有選擇,到不選擇,再到自由選擇的,餐桌上的自由和民主,同人類的自由和民主進程是相似的。「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說得繞口一點:「自由不是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而是你想不吃什麼就不吃什麼。」
為了發揚餐桌上的民主,我有一個夢想:哪一天把某人甲、乙、丙、丁……,A、B、C、D……全部邀請在一起,請他們吃頓飯,點菜的事就交給他們自己來處理好了。服務員不得不飛快地記下:
「我不吃豬肉。」
「不點牛肉。」
「聞不得羊肉味。」
「不吃帶翅膀的。」
「不吃兔肉。」
「海鮮過敏,免點。」
「不……」
「不要加芫荽。」
「不放蔥。」
「不加大蒜。」
「不能吃辣。」
「不加味精。」
「不……」
我相信廚師是可以搞定他們的,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嘛!
如果遇到這位客人,你該知道怎麼點菜了:
「有什麼喜歡吃的嗎?」
「喜歡吃貴的。」
「那…,有沒有忌口的?」
「忌便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