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上海文學之魂(上海書展文學巨匠巴金)
2023-05-08 04:41:50 3
《〈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為讀者提供了接近巴金心路歷程的罕見文獻。(均華文出版社供圖)
今年是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在上海書展首發,引發廣泛關注。這意味著「人間三部曲」手稿本得以出齊,為廣大近現代文學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了一手史料,對推動巴金創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你可能讀過巴金的許多小說、散文,但不一定看到過他創作時的手稿。當年,巴老曾說《第四病室》的手稿是『在蚊子的圍攻下寫成的』,如今再度重溫,仿佛能透過筆跡讀出當時巴老所處的環境。手稿中,隱藏著眾多寫作信息甚至秘密,比如陸姓青年的年齡為什麼反覆改?這些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新書分享會上,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談到,因為戰亂、社會動蕩等各種原因,20世紀初期現代文學手稿保存不易。一段時間以來,學界對巴金在抗戰以後的創作研究並不充分,繼2005年推出《寒夜》手稿本,隨後又出版《憩園》手稿本後,眼下《〈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的出爐,才使得「人間三部曲」手稿集結完整。
「人間三部曲」是巴金創作藝術的高峰,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世相。其中,《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記體小說,1944年5月至6月間,巴金住進貴陽中央醫院三等病房,他便以此為背景,虛構了一個姓陸的青年,因病住進了國民黨政府開辦的醫院的第四病室,陸姓青年親眼目睹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在第四病室中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小說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社會眾生病苦圖,張揚著對於人間情懷和人道主義的呼喚。當年巴金在《第四病室》的後記中說,「第四病室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
手稿字裡行間的氣韻及反覆塗改的痕跡,也為讀者提供了接近巴金心路歷程的稀見文獻。學者陳子善認為,手稿保留著作家的心緒情感與生命體溫,看好的書法筆跡是一種審美享受,看字與詞的修改、筆跡濃淡的變化,也能體會出作家情感與思想的蝶變;手稿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稿紙上的格式、體例,字體,筆畫等都能體現手稿創作的時代背景。
「手稿的價值遠非排印後的文字所能比擬,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文化的積累,手稿的收藏價值與意義一定會更加凸顯。」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張偉、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向讀者介紹巴金家屬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第四病室》手稿的來龍去脈,他們認為,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能讓更多喜愛巴金作品、研究文學創作的讀者感受手稿的魅力。華文出版社總編輯餘佐贊說,《〈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一書的出版既是對巴金先生經典作品的紀念,也是一種更能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現,讀者可將其視為一片心跡,從中感受歷史厚度與時代氣息。
作者:本報記者 許暘編輯: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