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24節氣文化(趣說節日與節氣我的節節讓傳統文化年輕)
2023-04-27 06:58:38 1
作者:陳鼎
2022年的第一天,青春國潮微綜藝節目《我的節節·元旦篇》正式於中國青年報「溫暖的BaoBao」可視化欄目上線。新穎、年輕化的節目形式與「乾貨滿滿」的內容迅速引起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用心」「有趣」「知識點」成了節目「評論區」裡的關鍵詞。在這之後,春節、驚蟄、清明、五四、夏至……每逢重要節日與節氣,《我的節節》都如約而至,為觀眾帶來一場場關於節日文化的趣談。那麼,《我的節節》究竟如何讓傳統文化「變得」如此年輕?這檔節目對年輕人又意味著什麼?
《我的節節》棚拍現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姜蕾/攝
一檔節目首先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而《我的節節》的主創團隊認為,這個名字不僅要「響亮」,還要有「梗」。「節節」兩個字在節目海報中被標註了拼音,第二個「節」為輕音,若讀出來,對方言熟悉的觀眾也許會會心一笑,這便是《我的節節》玩的第一個「梗」。而「玩梗」正是這檔節目向年輕人貼近的一個重要嘗試。
「玩梗」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創作方式。例如在《我的節節·元旦篇》中,主持人「吐槽」每當跨年的時候,「朋友圈」就變成了大型的祈福現場,大家都在努力用最美的圖和最精彩的文案吸引著最多的「贊」;又如在《我的節節·夏至篇》中,主持人用「在這一天,我想你的日子最長,夢你的日子最短」引出夏至主題。在《我的節節》的劇本創作中,主創團隊堅持將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語言或「梗」引入臺詞,使得節目整體語言風格更加詼諧、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讓年輕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處在一種輕鬆愉悅的狀態中,自然而舒適地進入「劇情」,跟隨節目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與趣味。
有了適合的語言風格,接下來就要有充實的內容。作為一檔講述節日和節氣的節目,《我的節節》首先自然要講明白一個節日或節氣。而這種「講明白」是多維度的,除了解析節日或節氣的起源和歷史,還要引出與其相對應的各地民俗、飲食文化、養生指南等。幕後,主創團隊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採訪,再將內容進行「翻譯」,寫進臺詞,最終呈現給觀眾實用而通俗易懂的知識「乾貨」,從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此外,節目還引入了大量道具,如「九九消寒圖」、年畫、筆墨紙硯、老照片等,讓「口播」的知識點更加生動形象。《我的節節》以演播室為主要拍攝場地,然而這個以90後為主的主創團隊深知,場景的切換可以極大地提升年輕觀眾對於節目的新鮮感與期待程度,於是,《我的節節》「走出」了演播室。在《我的節節·驚蟄篇》中,嘉賓主持人來到北京北海公園尋找「龍之九子」,殿簷下、石碑上、香爐底、鐘樓內,「龍之九子」一一現身,觀眾在聆聽中國龍文化的同時,也將中國古建築之美盡收眼底。在《我的節節·清明篇》中,節目組的鏡頭對準了「非遺」傳承人炒茶的炒鍋,茶葉上下翻飛,觀之便仿佛已能嗅到茶香。而在《我的節節·五四篇》中,節目組又來到北京《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拍攝取景,帶領觀眾回到「覺醒年代」,重溫先輩們的革命熱情。
如此還是不夠。《我的節節》沒有拘泥於對於節日和節氣本身的挖掘,而是將內容延展到了更廣闊的領域,探討節日與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將人文話題「進行到底」。在《我的節節·春節篇》中,節目對「過年時你最不願意和家人聊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利用街頭採訪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入鏡」,分享他們最真實的想法,讓那些或無奈或溫暖的故事直擊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對於家庭、溝通、擇業等話題的思考。節目還將鏡頭轉向不能回家過年的「共青團號」動車乘務組成員,記錄了他們與乘客在列車上過年的溫馨畫面,將他們最想對家人說的話通過節目傳遞出去。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上,青少年是重要力量,學校是重要陣地。《我的節節》主創團隊為學校開闢了專門板塊,把《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活動中的優秀節目,特別是校園中的青少年在各個節日和節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展示融入節目。徐州工程學院的留學生舞龍表演、滁州學院的鳳陽花鼓、瑞金第二中學的採茶戲……一個個青春活潑的身影將傳統文化演繹得年輕而時尚。
「說故事裡的節日(氣),聊節日(氣)裡的故事。」這是《我的節節》每期在開場時主持人說的第一句話,也是節目的初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大話題,而將內容做細、做精、做得貼近青年則需要花心思、磨創意、抓細節。《我的節節》便是傳統文化主題內容的一次守正創新,同時也是年輕的內容創作者向年輕觀眾遞出的一封滿載誠意的邀請函,邀請他們走進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世界。(陳鼎)
來源: 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