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李雲龍怎麼樣(抗戰時期李雲龍嫌棄的)
2023-05-25 04:15:27 1
在抗戰時期,由於我國軍工產業的落後,以至於在面對日寇之時非常的乏力。由於當時國內軍閥割據,因此所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就拿步槍來說吧,當時國內真的可以說是「萬國造」,有用德國步槍的、美國槍械的、也有用國產中正式步槍的,當然更艱苦的部隊還一直背著當年張之洞「漢陽兵工廠」造的「漢陽造」、「老套筒」等步槍。
而相比這些軍閥,我們廣大的八路軍戰士處境則更加艱難,在當時在敵後部隊的很多部隊甚至沒有槍,好一點的也都是幾個人用一條槍,因此這種情況下只能用長矛和大刀去代替槍枝殺鬼子。
而老蔣當時巴不得借鬼子之手來消滅我們在敵後的八路軍戰士,因此對於這種情況他們自然是置之不理的,相反就連那微不足道的軍餉老蔣當時還經常以各種理由拖欠。
面對這種情況,八路軍指揮員當時很有遠見,既然老蔣不支持我們,那我們就自力更生,有句歌常德好「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在這之後我們充分發揮擅長遊擊作戰的優勢從敵人偽軍手中奪取槍枝武器,同時為了應對開銷,當時我們還專門設立了兵工廠,專門生產武器彈藥,也就是俗稱的「邊區造」。
可是《亮劍》之中李雲龍就這樣吐槽「邊區造」:
"邊區造的軍火質量是不行,手榴彈有的只能裂開兩半,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那麼當時邊區造究竟如何呢?他是不是真如老李所說,質量很不好呢?
質量堪憂,卻為抗戰立下大功
說實話,老李當時這番話說的確實沒錯,當時「邊區造」的質量真的不怎麼樣,炸彈爆炸只能炸開兩半,甚至都不能有效的殺傷敵人,可是就跟老李說的,能打鬼子的就是「好膏藥」,有總比沒有強。
當時,老蔣雖然是因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暫時放下了成見,可是對於八路軍戰士他始終抱著警惕之心,在1940年之後更是加大了對八路軍的封鎖,也因此當時華北八路軍戰士除了要面對鬼子的部隊之外,同時也要提防老蔣。
由於缺少槍枝彈藥,八路軍總部發出了「指示」,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為此在這之後八路軍相繼在晉西北和晉察冀等地相繼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兵工廠,這其中著名的就有「黃崖洞兵工廠」。
然而,當時「兵工廠」雖然成立起來了,卻還是很困難,因為生產槍枝彈藥的機器在當時想都不要想,兵工廠一開始的工作任務是「回收利用」,什麼意思呢?
比如槍枝都是有保質期的,當時很多的師傅都是將快要報廢了的步槍簡單修復一下再交到八路軍戰士手中,所以這就是差距。
而邊區造的子彈和手榴彈就更不用說了,手榴彈有時候往往就是被炸開兩半就不炸了,而子彈在當時也有很多缺點,比如精度差,力度小,容易受潮等等。
原因就在於,當時八路軍的很多彈殼都是純手工打造的,從精度來講肯定不能和日軍的相提並論,因此就往往很容易出現卡殼,受潮等問題,打出去偏離了準頭。
所以這就是當時的現實,由於近代中國的落後,以至於讓當年那場戰爭無比艱難,八路軍戰士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用這種土質武器和日軍作戰也確實不容易,也為當年的先烈致敬。
「質量不怎麼樣」卻有意外驚喜
的確,「邊區造」當時質量的確不怎麼稱心如意,可是對於八路軍來說,這已經充分解決了部隊的燃眉之急了,因為這些武器可以用來裝備活躍在敵後的武工隊和遊擊隊,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缺失槍枝彈藥的問題,而且在精度上的確不如日本的「三八大蓋」,可是邊區造的槍枝在近距離範圍內卻可以有效殺傷敵人,至少比拿著長矛強吧。
而八路軍戰士在使用過程之中也發現了這些武器的一些特性,雖然說性能和質量上確實不如「三八大蓋」,甚至連中正式都比不了,可是在某些方面「邊區造」的殺傷力還是很有效的。
鬼子的「三八大蓋」飛行速度很快,而且由於子彈頭呈比較細長,所以打在人身上如果不是要害部位那麼是並不影響戰鬥的,這就是為何抗戰劇中有些人受了槍傷還能戰鬥,對於他們來說,「三八大蓋」真的是和蚊子叮一口沒區別。
而「邊區造」則不同,彈體比較粗糙,飛行速度也很慢,可是正因為這樣打入身體裡會給人打成一個大血洞,而子彈也很難取出來。
也因此,在當時「邊區造」或許性能確實不怎麼樣,可是就如老李說的,「能拔膿的膏藥就是好膏藥,有總比沒有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