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名著罪與罰(世界文學名著罪與罰)
2023-05-25 11:36:35
魯迅手中那支筆,堪稱解剖靈魂的手術刀,把人性裡面卑劣的成分,惡狠狠地擺在別人眼前。
陀思妥耶夫斯基手中的筆不是手術刀,而更像上帝手中的權杖,能把人放在各種各樣的壞境裡去試煉檢驗,靈魂裡面的善惡,因此叫人目瞪口呆。
魯迅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有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快地處死,竭力要放他們活得長久。"
不僅如此,魯迅還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和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提並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陀思妥夫斯奇的《罪與罰》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菸捲之後所寫的。」
「要將現在中國人的東西和外國的東西比較起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對比起來,真是望塵莫及。」
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罪與罰》究竟講了什麼呢?罪是什麼?罰又是什麼?
01
毫無疑問,《罪與罰》探討的問題就是犯罪和懲罰。
貧窮的法律系大學生拉斯尼科夫,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更悲慘的是,他已經很久都沒有交房租了,房租太太不僅催租如催命,更是停止了他的夥食供給。
面對這樣窘迫的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還不忘繼續增加苦難,大學生遇見了因失業陷入絕境的一家人,為了家人,索尼婭被迫當妓女,大學生的妹妹也要嫁給自己討厭的一個「無惡不作」的有錢人。
活著就意味著受苦,在對現實苦難的思考中,拉斯尼科夫得出: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凡的人,他們只是繁衍同類的材料,俯首帖耳做奴隸,在世上任人宰割;另一類是「非凡的人」,他們是統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約束,可以為所欲為,甚至隨意殺人。
生活一次次逼迫他,終於,他拿起斧頭,殺死了放高利貸的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不是一個好人,心狠手辣,為了錢,什麼都做。
殺死她,拿走她的錢,然後藉助她的錢好讓自己為全人類和公眾事業服務:你認為怎樣?——幾千樁好事不能抵消一件小小的罪行嗎?用一條人命來換取幾千個生命,使之免於腐爛和朽敗,用一個人的死來換取一百人的生——這是很簡單的算術啊!
殺人之後,拉斯尼科夫逃了出來,並且沒有被發現。
第二天,他收到警察局的傳票,不由得驚恐萬分,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他欠款的事情,可是在離開的時候,聽到幾個警官談論昨晚的兇案,他竟緊張得昏厥過去。
在拉斯尼科夫的理論裡,他殺死「無惡不作」的老太婆,就像殺死一隻蟑螂,一個蝨子,那不是「罪」,可是他的良心卻不能就此作罷,因此飽受折磨,一次次地露出馬腳。
這真的不是犯罪嗎?
「我殺了一隻可惡的、有害的蝨子,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她對誰也沒有益處,她吸窮人的血,殺了她可以贖回十樁罪,這算犯罪嗎?」
在他的反問中,罪已經顯示出來,罰也顯現出來。
02
警察追查兇殺案,他們對拉斯尼科夫雖有懷疑,卻無證據,沒有證據,就構不成法律上的犯法。
但是每次遇到警察,拉斯尼科夫都疑神疑鬼地懷疑別人找到了自己的把柄,他內心飽受煎熬。
然而,一個叫米柯爾卡的人向警察招供說是他殺死了「老太婆」,拉斯尼科夫奇蹟般的脫身了,他可以不再受法律的問責了。
按理說,這件事可以就這樣「過去了」。
但對於拉斯尼科夫來說,或者說對於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來說,法律之後,還有良心的審判,這是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沒有良知和沒有良心的人除外。
儘管拉斯尼科夫一直在試圖說服自己「這不算犯罪」,甚至他問那個為了家人甘做妓女的女孩索尼婭:
一個是誣陷她偷錢的陌生人,如果不殺死他,就會讓她入獄,導致她的繼母和弟妹餓死;另一個則是她摯愛的繼母。這兩人如果必須殺死一人,她會選擇殺死誰呢?
索尼婭說:
「您為什麼要問不能問的事?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幹嘛?這由我來決定,哪會有這樣的事?誰委我做法官來決定讓誰死,讓誰活?」
拉斯尼科夫一直都在這樣反問:殺死惡人,算不算犯罪?殺了一個人救了一堆人,能不能抵消殺人的罪孽?
他殺人並不是為了錢財,也不僅僅是因為肚子餓,他說,如果是因為肚子餓而殺人,他就不會那麼痛苦。
拉斯尼科夫在某些方面,是人格高尚的人,即便自己窮困潦倒,可是他還是會把錢給更需要的人,他善良,就意味著他不能忽視殺人的罪過。
「雖然我是一個殺人犯,但我要一輩子做一個勇敢和誠實的人」
最終,他想到索尼婭對他說的那句話:
到十字街頭去,向人們跪下,吻一吻大地,因為你對它也犯了罪,再大聲向大家說:「我是殺人犯」。
他於是明白,他和索尼婭一樣,沒有權利審判他人的生命,除了上帝,沒有人能審判別人的生命,法律可以判定人行為上的惡,卻也無法在心靈上審判別人。
自首的拉斯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
索尼婭也來到西伯利亞,在索尼婭的影響下,他漸漸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贖。
03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這本小說叫做《罪與罰》,那到底什麼是罪呢?
從法律上看,一切損害他人權益,傷害他人生命的言行,都可以稱之為罪,殺人是罪,偷竊是罪,甚至傷人也是罪,不管是由於什麼緣故,這是都是犯罪行為。同樣是犯罪行為的,還有很多。
這樣的罪,自然有法律來審判。
從個人心靈的角度來看,罪是從心裡產生的一系列的不純潔、不善良的念頭。
就拉斯尼科夫來說,在他決定殺人的時候,他心裡已經犯罪了,於他心裡而言,罪就是沒有權利審判他人卻在心裡審判了別人。
就今天而言,法律上構成的犯罪,已經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自然會有法律來裁決,但是在法律疏漏之處,人心的罪,何以裁定?
人心的罪,要先於法律的罪。
《罪與罰》裡面的社會背景是:窮人拼盡全力,還是窮困潦倒,富人為富不仁,為所欲為,這種上層對下層的壓迫,才會有了下層的反抗,才會有了拉斯尼科夫的「無罪推理」,這樣混亂的社會,這樣民不聊生的社會,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佔了絕大多數的人民,幹著最多的活兒,過著最苦的生活,這又是誰的罪?
在我看來,諸多問題向內心一問,都是人心的罪,這種罪由於被大多數人接受,最後都成了災難。
人心的偏見、人心的自私、人心的貪婪、人心的無明等等許多人性裡卑劣的東西,都是罪的源頭。
只要人心的罪不曾真正消除,世上犯罪之事,就會時常發生。
幾千年的歷史裡,我們挺過許多無惡不作的案例,也見到許多處以極刑的警示,但是內心的審判,卻非自己不能做。
04
罪有法律上和心靈上的,罰自然也有法律上和心靈上的。
殺人的拉斯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亞,判處苦役8年,這是法律上的懲罰。
但對於拉斯尼科夫來說,心靈上的懲罰,在他還沒有殺人之前就開始了,在他萌生殺人念頭的時候,他內心就成了一個戰場,一個純潔和罪惡交戰的戰場。
儘管內心的罪惡想方設法想說服他,「殺死的是一個無惡不作的老太婆」,「殺一個人可以救十個人」,但是只要純潔一出現,他就知道,「自己無權審判上帝創造的生命」「更無權終結任何一個生命,哪怕那是罪大惡極的」。
在這種戰爭中,他不得安寧,做噩夢,備受折磨,甚至於在這種折磨之中,他開始厭惡世上的一切,甚至對母親和妹妹,也有一種憎惡。
他說:「難道我殺死了老太婆嗎?我殺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毀了,永遠地毀了!」
因為他得不到安寧,不管理由多麼高尚,但惡就是惡,善不能抵消惡。
這是內心的懲罰,是良知和人性的懲罰。
《聖經》裡面講過一個故事:
有人把一個妓女帶到耶穌面前,主張要用石頭砸死他,耶穌對那些人說,你們誰要是覺得自己身上沒有罪,就可以向她扔石頭。
結果,沒有人扔石頭。
這些人都有良知和人性。
但是有些人,是沒有良知和人性的,所以良心上的懲罰,因此不存在。前兩天看到一個律師講了一件事:
有一個人,偷盜搶劫為生,其他的無所事事。
被抓進監獄關了幾年放出來,還是不去工作,依舊繼續偷繼續搶,再次被抓進監獄,又被關了差不多十年,出來時已經將近中年,找工作找不到,他就繼續操起舊業,繼續偷繼續搶,這一次他更過分,除了偷搶,還姦殺女子,被捉拿歸案。
問他的時候,他說:出去之後,發現還是監獄裡更好,有人管飯,就打算幹點事情然後重新進監獄,本來沒打算弄死她的,只是失手了。
說這些話的時候,這個人語氣很淡,沒有一點愧疚,更加沒有殺人的罪惡感。
這樣的存在,也許不能用「人」字來表達,只是一個沒有良知的兩腳野獸罷了。
對於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文明是無能為力的。
但對於有良知的人來說,罪的懲罰,在法律之前,已經在心裡執行。
05
讀這樣一部小說,如果只讀到「犯罪就要接受懲罰」這樣的結論,那是還沒有真正讀懂這本小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討的罪,是人代替上帝行使道德權利的罪。
任何人都是站在同樣一個水平上,人和人是平等的,窮人和夫人擁有同樣的靈魂,好人和壞人同樣來自於上帝的創造!誰有資格去判定他人的性命?裁定他人的善惡?更加無權去決定別人的生死。
並不會因為你有錢,你的話就是對的,並不是因為一個人身無分文,他說的話就是錯的。但是無論何時,「有錢(權)能使鬼推磨」的事情總是不少,「有錢就是標準善惡」有時候也格外突出,甚至有時候對錯也變得簡單粗暴。
而《罪與罰》告訴我們,對錯只在神的心裡,並不是人的言行可以裁定的。
當然,對錯有一定的標準,但是真正的標準,只在神的心裡。
只有意識到這種,罪才有了救贖的可能。
拉斯尼科夫最後意識到了,他的行為是荒謬的,他和其他那些「平凡的人」一樣,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這樣,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罪過,他所領受的罰,才可能成為救贖。
只有這樣,罰才能消除罪孽。
在小說的末尾處,正在服苦役的拉斯尼科夫病倒在床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全世界都染上了一種瘟疫,凡是染上這種瘟疫的人,都瘋了,他們瘋狂地以為,自己堅持和認識到的才是真理,瘟疫越來越嚴重,只有少數的人得救。
這個夢一直在拉斯尼科夫的心裡,揮之不去。
那段時間,索尼婭每天都去看他,直到有一天,索尼婭沒有來,他心裡慌了,他害怕索尼婭出事,直到收到紙條得知索尼婭生了一點小病,他才放心。
他意識到,自己是多麼愛索尼婭。
他也終於,在「罪」之外,看到了愛,那愛,是救贖。
他所受的罰,真正成了救贖!
受苦和懲罰,就有了意義。
06
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讀不下去他的書,因為他的書和他的名字一樣「臭長」,而且並不有趣,讀懂了,是享受,讀不懂,就是煎熬。
所以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他都飽受爭議,能夠真正理解他的人,一直很少。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
別林斯基受不了他對人性剖析的無情。
高爾基以為他是惡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放在最艱苦最充滿誘惑的環境裡,讓他們的靈魂接受煎熬,熬出裡面的罪,但也從罪裡面熬出潔白。
那潔白,就是救贖。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裡,那純潔的阿廖沙,那沒有信仰的億萬,《白痴》裡面那個「白痴公爵」······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陀氏並沒有告訴我們,但他告訴我們,善惡之後,方是救贖之道,人身上沒有單純的善,也不存在絕對的惡,但上帝給人的路上,善人與惡人同行,痛苦和幸福並在,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性。
文|不有趣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