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房子價格還會上漲嗎(為什麼不買徐州市中心的房子)
2023-05-24 11:11:58 2
最近,有朋友讓我推薦房子。我推薦南區和東區,她都嫌遠。她想買市中心的樓盤,但又嫌貴買不起。
在很多老徐州人眼裡,出了二環就是「郊區」了。住在市中心,既是「城裡人」的戀土情結,也是一種生活習慣。但是,你發現沒有,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搬出市中心,選擇住在三環外的新片區。
市中心已經不是很多購房者的最佳選擇了。這正是我想要說的:不建議買市中心的房子!並不僅僅因為「窮」。
市中心已不適宜改善型居住
太擁擠、太嘈雜,這是市中心的現實情況。密集的老小區,密集的商業區,大量車流人流,出個門分分鐘堵到崩潰,汽車尾氣夾雜著各種喧囂,實在是難以忍受。市中心逼仄的空間,不能滿足人們改善居住的需求,也不能再承載更多的公共資源。
隨著近郊大量新樓盤的開發,徐州人開始了外遷進程。與此同步進行的,還有各種優質公共資源的外遷。
擁堵的市中心(網絡圖片)
城市在不斷地由內向外發展
10年前,政府都是圍繞著市中心搞建設,從「三場一路」、到「中心商圈」,年年都是重點工程的重點。以彭城廣場為中心的中心商圈,也就成為了最貴的地段。然而,中心商圈到如今,也就只有蘇寧廣場完全建成。
近10年來,在市中心發展相對緩慢的時候,各大新城卻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徐州已經由一個單核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發展。
根據徐州「2 6 15」規劃,徐州主城區由2個中心 6大片區組成,規劃區內還有15個功能區。以各片區副中心為基礎,形成了一座座新城。
市中心各大優質資源外遷
自徐州市政府遷到新城區,就揭開了老城中心優質資源外遷的序幕。
學校外遷:
伴隨著城市的外拓,為了吸引人氣,政府開始在新片區建立名校的分校。於是,名校集團化辦學跟城市的外拓進行結合了。
先說小學,各名校都設立了分校區:青年路小學在新城區,解放路小學、雲興小學在東區,民主路小學在北區,少華街小學在西區、南區……
再看中學,徐州最好的中學:擷秀中學、徐州一中都搬遷到新城區;樹恩中學在高鐵片區設主校區;礦大附中搬到了南區大學路。
(老城區中小學名校,外遷的校區或分校)
隨著名校的規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被不斷的瓜分、稀釋,市中心學區房的價值自然受到影響。
醫院外遷:
徐州幾大三甲醫院,紛紛外遷:二院在高鐵片區,四院在新城區都設立新院;三院北區股份制醫院也在建設中;而市一院即將搬遷到南區大學路,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醫院;市中醫院將搬遷到新城區,選址已定;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外遷選址也被曝光……
(老城區大醫院外遷,個別選址待公布)
這些醫院有的是設分院,有的是全部搬遷。即使設分院,也是老院區的醫生輪番坐班,新設備更是比老院區先進。不進城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那何必往市中心擠呢!
商業外溢:
自從2014年雲龍萬達廣場開業,徐州市中心商業獨大的歷史就宣告結束。至今天,各大商業綜合體在全市多點開花,多個商業副中心確立:
●東區:和平路有雲龍萬達,金龍湖周邊有宜家、淮海環球港。
●南區:北京路有銅山萬達,大學路有壹方城,老礦大有三胞廣場,南三環有榮盛未來廣場。
●西區:三環內有萬科淮海天地、三環外有在建的榮盛城廣場。
●北區:九裡山南有恆盛廣場,西北片區有在建的四季連城。
●新城區:已開業的美的廣場,即將開業的綠地繽紛城,未來還有淮海經濟區的CBD。
(灰字為在建綜合體)
每一個商業綜合體的開業,都帶動了板塊區域的發展,聚集了大量的人氣,綜合體周邊的房價,也快速上漲。
而各板塊都有了自己的商業中心後,居民購物消費就不一定非要到市中心了。今年1月徐州房哥曾報導:高德地圖「位智」數據顯示:雲龍萬達、銅山萬達的平均客流量,已經超過蘇寧廣場。(點擊回顧>>>
徐州客流最大的綜合體,竟不在市中心!
)
地鐵,加速老城人口向外流動
徐州老城人口向城外流動的進程,將在地鐵開通後大大提速。
上面這張是徐州的地鐵規劃圖,共有11條線路。雖然地鐵1號線開通還有5個月,但我們已經看到,未來人口正在沿著地鐵流動。
有人說,地鐵就像城市的骨架一樣,支撐著城市的不斷生長。其實,地鐵也如同城市的動脈,人口、財富和商機在其中流動。
目前徐州地鐵在建的3條線,已經大大拓展城市的邊界。未來共規劃7條地鐵 4條市域S線,交織成網,就像八爪魚一樣,覆蓋了越來越多的區域。
而與此對應的是通勤時間成本的降低,住在市郊距離不再是問題,那麼市中心的居住價值就會被不斷弱化。
也正是因為商業、學校、醫院、交通等這些配套資源發生的根本性變化,於是大量的城市副中心或是郊區就逐步變成了繁華區,被城市生長逐步包住。
市中心有的優質配套,副中心也都有了,甚至上班也不用去市中心了!那麼,幹嘛還要去買市中心擁擠、嘈雜、高價的房子?
新老片區房價漲幅對比
以上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反應到房價上,就是市中心房價漲幅已經低於新的片區。
我們再來對比下市中心與其他區域的房價漲幅,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
以上4個樓盤,均是2015年開盤的各區域代表性樓盤,數據來源:安居客。
可以看到,2015年開盤時,橡樹灣、萬達華府、美的翰城的均價,大約都在5800元/平左右,市中心的凱旋門均價在9500元/平左右。
而4年後的二手房價,凱旋門雖然高達19000元/平,但只是勉強翻倍。
而東區的橡樹灣,南區的萬達華府,新城區的美的翰城,均實現遠翻倍以上的漲幅。其中,新城區的美的翰城,房價漲幅高達175%!
而未來兩年,隨著地鐵1、2、3號線的陸續開通,東區、新城區、南區的房價,與市中心的差距,還將進一步縮小。可以預見,新城區的房價終將會趕上市中心。
並不是所有新片區都潛力大
雖然老城房價升值潛力放緩,但並不是所有新城都能跑贏老城,甚至有的新城樓盤賣不出去,成為空城。
那麼,什麼樣的新城樓盤不能買?記住一句:離市中心太遠,又無地鐵的樓盤。
房哥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城市的「出行半徑」。徐州的出行半徑為14公裡,即市民所能接受的權限通勤半徑,這也是徐州的城市半徑。超過14公裡的樓盤,你就要考慮考慮了。
這是徐州2017年的數據,而等到徐州地鐵3條線全部開通後,城市半徑肯定要擴大。像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出行半徑已擴大到28公裡。
地鐵擴大了生活半徑。以地鐵口為中心,聚集大量人口,形成地鐵口商圈,各種生活配套也能很快完善。反之,沒有地鐵的遠郊樓盤,很難發展起來。
買房,就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城市,要看到3-5年後的規劃,去選擇發展潛力更大、投資回報最高的地段和樓盤。所以,不一定非要買市中心了!
來源:徐州房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