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猴和家猴子有什麼區別(野生猴頻頻傷人)
2023-05-24 21:55:34 1
野猴和家猴子有什麼區別?作者:張田勘近段時間,野生猴傷人的事件屢屢發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貴州黔靈山公園共計發生獼猴傷人事件5811起今年1月至今,共接到遊客被獼猴咬傷的投訴2147起,剛剛結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遊客被獼猴咬傷與此同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今年以來被獼猴傷到的遊客接近4000人,工作人員稱,景區內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遊客被野生獼猴傷到的情況,為保障遊客安全,工作人員會對獼猴進行驅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野猴和家猴子有什麼區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野猴和家猴子有什麼區別
作者:張田勘
近段時間,野生猴傷人的事件屢屢發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貴州黔靈山公園共計發生獼猴傷人事件5811起。今年1月至今,共接到遊客被獼猴咬傷的投訴2147起,剛剛結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遊客被獼猴咬傷。與此同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今年以來被獼猴傷到的遊客接近4000人,工作人員稱,景區內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遊客被野生獼猴傷到的情況,為保障遊客安全,工作人員會對獼猴進行驅趕。
追溯原因,野生猴子傷人既有遊客的責任,也有景區管理的責任。與野生動物零距離接觸,其實傷害到的是人和動物雙方,是一個雙輸結果。野生猴傷人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人與野生動物的界線在哪的問題。
世界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博士,曾提出過人與野生動物的一些界線:一是不要打擾野生動物,讓動物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遊戲規則去生存;二是即便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也要按動物的天性、各種動物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保護動物,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反這樣的原則。這些原則也是國際動物學界一直提倡和認可的。多年的實踐和動物學研究的理論證明,這些原則會對野生動物和人類形成最好的保護,也體現出人對於野生動物的最大尊重。但是,儘管動物學界一直在討論和明確兩者間最適宜的界線,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遵守這條界線。
野生動物的種群是根據它們內部的關係,以及與生存地和環境(生境)的相互適應來建立的。當野生動物能適應環境時,它們就會在這個環境中適者生存,並且根據環境的供給關係保持自己種群的數量。研究人員根據環境載量調查和評估認為,黔靈山公園內的野生獼猴數量最好控制在400-500隻,但是實地調查發現,公園內實際存在的野生獼猴數量約1200隻,遠遠超出可容納的最佳值。而黔靈山公園野生獼猴超出環境負載量的根本原因,在於遊客投餵已成為一種習慣和方式。猴子不愁吃喝,就可以無限制繁育。
野生動物應當適應自然環境自身的規律。自然界中可以提供鮮明對比的例子,是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旅鼠。旅鼠從不冬眠,冬天它們刨開雪地,依靠草根或預先儲備的食物度過。旅鼠出生後不到一個月就會性成熟,繁殖非常快。當食物豐富時,它們的種群會爆發式地增長。為解決種群爆發時的缺食問題,大量的弱小旅鼠被迫流離出生地。它們在慌亂中四處尋找新棲息地,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旅鼠死亡。身強力壯和適應性強的旅鼠個體生存下來,旅鼠種群因此達到了與生境載量的匹配。
同理,如果遊客不投餵野生獼猴,它們的生存就會適應自然環境,並遵循種群內部的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強壯的個體才有繁殖機會,種群也會適中,以匹配環境所能供給的食物和棲息資源。
野生獼猴的繁衍受到的限制小了,就必然擴張猴群,這些後代又更依賴於人,養成了向遊客索取食物的習慣,不給就傷人。人與野生猴接觸,除了有患狂犬病的可能外,還可能患其他疾病。結核病、炭疽、布魯氏菌病、鼠疫、狂牛症、愛滋病、禽流感、伊波拉出血熱等,都是人與野生動物接觸後,在人與人間傳播和發展的。人也會把疾病傳染給動物,如流感。非洲的一些國家公園就屢屢出現遊客把流感傳染給猩猩的事件。因此,避免人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有利於雙方。
關於野生獼猴傷人事件,需要科學管理和有效的避免措施。從長遠角度看,對旅客進行廣泛的科學知識普及極為重要,要讓人們明白,與野生動物的最好相處方式就是可以觀察、觀看和欣賞,不要零距離接觸,更不要投餵食物。人們需要抑制自身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對待野生動物,不能像擼貓撫狗那樣尋求開心。對於遊客不聽勸阻投餵的,可以納入警示名單或者罰款。可以在野生動物專家,如靈長類專家的指導下,尋找既不傷害猴群,又能驅趕猴群的方式,以保護遊客和獼猴族群。(張田勘)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