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簡介及歷史(西安人的福音書上說的)
2023-05-24 16:32:17 1
長安有八水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 「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在這首著名的辭賦中向我們介紹了長安城中最著名的「八水」。
而俗稱的「八水繞長安」中的「八水」便是:渭、涇、灃、澇(láo)、潏(jué)、滈(hào)、滻、灞這八條河。這八條河流浩浩蕩蕩的向著不同方向奔馳而去,姿態各異。
同時,也正因為有了這八條河流,使得長安這座城成了古代歷代歷朝帝王選擇首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此宜居之地也是百姓們所嚮往的地方。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這張圖來看:
▲圖片拍攝 段煜
八水有故事
在了解了這八條河流的位置後,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這八 條河都有什麼故事吧。
渭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裡,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裡,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
涇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全長455公裡,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裡,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以駐地命名,涇河歷史悠久,東漢三國時即有此河。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秦國在涇陽縣興建的鄭國渠。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對農事活動作了生動細緻的描寫,說明當時西周農業在全國曾起先導作用。歷史把"重稼穡、殖五穀"稱為豳風遺訓。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留著古建築"誦豳堂",頤和園內還有座"豳風橋",可見涇河農業對我國農業影響之深遠。
灃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鹹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裡,總流域八水繞長安 灃河面積1460平方公裡。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鹹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澇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秦嶺北麓的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鹹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裡,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裡。 澇河繞西安之西。
澇河初名"潦"。《詩經·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也就是這"遠去挑水潦河邊"的詩句,使澇河流域先民的勤勞英姿,躋身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潏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裡,流域面積687平方公裡。潏河繞西安之南。
潏河,古稱泬水,發源於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潏河受流水的長期作用,形成眾多切割較深的峽谷。其中著名的有大峪、小峪等,出峪後流經十多鄉鎮,途經眾多村莊後,流至樊村牛頭寺附近,向北分為皂河,經三橋、漢城入渭河,今皂河實為潏河之下遊古河道,約先秦時人工開鑿新河道,繞神禾塬西去與滈水相會,才形成今天潏河水寨――香積寺段。
向西則與滈河在郭杜鎮香積寺合流,由寺向南流去,在秦都鎮附近匯入灃河,河道兩岸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地勢資源亦相當豐富。
滈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滈河,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全長46公裡,流域面積292平方公裡。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關於滈河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雍勝略》中記載:「滈水源出太乙山西谷中,北流,迤西得石鱉、豹林諸谷水,過御宿川北,香積寺南,西合潏水,為東交河,又西入豐水。」其源頭石砭峪,有「康氏三兄弟化石鎮石鱉」之傳說。
同時,這裡也是柳青的《創業史》中常提到的「湯河」。
灞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裡,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裡,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
據《西安府志》記載,灞橋兩岸,築堤五裡,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舞,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觀。
唐朝時候,在灞橋設有驛站,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送賓客,依依話別,並折下枝頭柳枝相贈。"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變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
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生死離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在這個地方表現得淋漓盡致。
滻 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虎牙
滻河,是灞河的最大一級支流。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藍田縣西南秦嶺北坡湯峪鄉,有湯峪河、岱峪河、庫峪河三源組成。
滻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八水之一。在當地素有」玄灞素滻「之稱。」玄灞「指與滻河相鄰的灞河水深、且廣,水色渾厚;」素滻「指滻河水清且淺。
潤物細無聲
▲曲江南湖 圖片拍攝 段煜
而現今,隨著國家重視環境保護以及西安這座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需求等。「八水潤西安」生態工程被提出。
「八水潤西安」生態工程是以「八水繞長安」歷史盛況為原型,提出的西安城市生態建設新戰略。
2012年底,西安市通過《「八水潤西安」規劃》,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現代化生態型大都市」。
2013年,「八水潤西安」規劃工程建設全面啟動。
《「八水潤西安」規劃》範圍涵蓋西安市行政轄區,規劃總面積10108平方公裡。以實施「保水、引水、治水」方略為重點,規劃建設「5引水、7溼地、10河系、28湖池」,規劃建設周期為2012年8月到2020年12月,規劃估算總投資285.43億元。
我們期待著、也在耐心等待著,因為這項工程使我們生活的地方會更好、更美,「八水繞長安」的繁盛景象也會再次重現。
胖魚有話說: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在這座城市生活了21年的我,對於這篇神奇的土地有太多太多的感情。這裡的山水人文,每一處都在吸引著我想要去不斷探索。
近年來」八水繞長安「的盛景在逐漸消失,最明顯的便是河流的乾枯、水量的不斷減少。我想,西安市政府所提出的這個」八水潤西安」工程將會、或者已經給我們的生活來帶了很多好的改變。例如,滻灞兩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護城河水系改造,重建昆明湖等等項目。
這一切的一切的工程都是為了西安的更好的發展,是為了西安人民生活的環境的改善。
希望我們的西安會更好。
文字 | 段煜、網絡
圖片 | 段煜、網絡
關於作者
段煜
西安外國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最愛做的事是帶上的單反一路遠行
痴迷中東文化
嚮往絲綢之路
個人DKDY1128
歡迎有相同愛好的小夥伴加好友哦~
還可以一起約著出去旅遊
我是成英文(chengyingwen1982),一個旅遊博士,任教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旅遊、戶外、騎行、攝影愛好者,騎車去過中國20多省,走遍陝西95%以上區縣,探索過很多冷僻的帝王陵、大遺址、寺院。
很高興通過今日頭條平臺和大家交流。歡迎留言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