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的成語歷史故事百發百中(千古成語今日析之十夫楺椎--你說怎麼楺椎就楺椎)
2023-04-16 23:50:17
有道理的成語歷史故事百發百中?《戰國策•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抽所移,毋翼而飛,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有道理的成語歷史故事百發百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有道理的成語歷史故事百發百中
《戰國策•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抽所移,毋翼而飛。
《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裡能撓椎。
一裡能撓椎,在「三人成虎」的成語裡面說過,意思是:一村子人的流言蜚語的傳播,就足以使人相信真有人能將鐵椎頭扭彎。
這「十夫楺椎」,應該比上面的好理解,當時我看到「一裡能撓椎」,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等拾了人家的牙慧,才知道古代人寫字真是省之又省,因為沒有現在的紙,刀刻在書簡上費事,而且節省木材呢?現在動不動多少字多少字的文章,而且一篇文章,中央的報紙要刊發,省級的,市級的都要這樣,這資源咋不浪費呢?而且連平時的總結也是一套一套的,小到個人總結,股室總結,大到國家的總結,浪費什麼呀?
椎者,敲打東西的器具,我一直認為就是鐵做的類似紡線錘的東西,能當兵器使喚。自己認為只是自己的,還是看看權威的說法,不過查查詞典,也看不出這玩意到底像啥,只能說應該是比較堅硬的東西。
所以就有「十夫楺椎」這個成語:十個人的力量能使椎彎曲,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變原狀。但「一裡能撓椎」不知道是幾個人「撓」的,但好像作者的意圖是沒有人能「撓」的了,只是說人們以訛傳訛,不能的東西變成可能。不過能不能,重要看這「椎」到底是什麼,那就知道能不能「撓」了。
我們見很多這樣的比喻,連成吉思汗的幼年,他的母親也是這樣告訴他的兄弟們的:一根筷子呀,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
這是一個叫江濤的歌手唱的《眾人划槳開大船》的歌詞,其實道理一樣的,據說成吉思汗的母親用的是木棍。人家蒙古人也不用筷子,那有手來的方便。
關羽和周倉比誰的力氣大,周倉一根稻草扔不過牆頭,人家關聖人一捆稻草沒費力氣就扔過去了。
這是笑話,但如今的團隊精神是真的,我們可以見很多這樣的例子,至於說,是不是宣傳,也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的經典的確改變了中國的現狀,誰又能知道1921年五十多人的共產黨28年後能執政中國呢?
博浪沙的那一椎千古流芳:意氣如君有幾家?仇秦未遂亦堪誇。一椎楚漢隨蜂起,十日龍蛇蹈海涯。連李白也感慨: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就是近人周恩來也寫詩舒心意。不過仔細想想,這有點問題,比荊軻刺秦王要沒有把握的多,那面對面,而且是匕首。這據說是60斤(現在的斤制)的大鐵椎,我不知道這牛人(他應該是個牛人)怎麼會想起做這麼一個玩意?而且扔的距離能有多遠呢?我們不知道,但肯定不會太近,周作人在《博浪沙》一文中說:「博浪沙也是河南地方,不曾到過,不知形勢如何,照道理講總須是峽谷,或一面是崖岸,居高臨下,方可。若是一片平原,不但無可隱蔽,而且鐵椎也難擲得很遠。」一個是原陽的網友笑話人家,說那完全是一片平原。這就有問題了,人家周作人不是亂說的,像這樣的平原,那是很成問題的。但有資料說: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沙丘低洼處,沼澤地、水窪連成一片。沙丘易於隱避和逃跑,沼澤地蘆葦叢生,更是幾步之內不見人影。向北過黃河,向南過官渡河後,官軍都不易抓到。看來可能是立在沙丘上,有點像周作人說的,一擊不中,扭頭就跑。想起來《畫眉鳥》中的暴雨梨花針,一擊不中,連暗器也不要了,這要是刺殺秦始皇說不來還行,不過也可能只是古龍先生的一廂情願罷了。
但這是個故事也說不來,其實這種蠻幹的思想是要批判的,只能招致更殘酷的無辜殺戮,所以這位留侯開始了漫漫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推翻暴秦的歷程,雖然時間長,但最有效。是,殺一個秦始皇不解決問題,殺一個曹操、蔣介石也一樣。
《射鵰英雄傳》中的林朝英用化石散化石在上面寫字,不知有沒有這「化鐵」的散,那是連小孩也可以「撓」椎的。否則這椎—我們一般理解的椎是十個漢子也沒有辦法的,而且這十個漢子怎樣握椎就是個問題。
所以這「眾議成林,無翼而飛」就是一個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