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鄉村振興感人故事(首倡之地的首倡之為)
2023-04-16 23:50:55 2
10月19日,《中國日報》第十版專題聚焦湖南非凡十年。
記者 馮志偉 朱友芳
金秋時節,三湘大地一片豐收景象。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基地裡,成熟的果子掛滿枝頭。「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預計可收穫獼猴桃350噸左右。」黨的二十大代表、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副鎮長,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介紹。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十年發展巨變的見證者。曾經,生活在十八洞村的祖祖輩輩有「三怕」:一怕養豬豬太壯,交通不便運不出;二怕孩子成績好,考上大學送不了;三怕家人有病患,生病住院送不起。
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
精準扶貧開始後,湖南選派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把致富能人選配到村支兩委,把最窮的人家識別出來,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引導群眾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後,積極發展鄉村遊、農家樂、獼猴桃、山泉水等產業,努力改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落後面貌。2016年,十八洞村實現整村脫貧。
到2021年底,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7元,村集體收入由過去的空白達到268萬元。「現在,外出村民很多又回來了,做苗繡、辦民宿、當導遊、經營電商,幸福洋溢在臉上。」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施金通代表十八洞村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十八洞村的華麗蝶變是湖南逐夢小康、振興鄉村的實踐樣本,也是新時代中國農村十年變革的生動縮影。如今,湖南全省68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十年來,湖南脫貧地區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356萬人發展特色產業穩定增收,鼓了荷包、富了腦袋,69.4萬「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貧困群眾自願搬出了「窮窩」,過上了新生活。
湖南湘鄉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景象。
8月4日,湖南湘鄉市壺天鎮南嶽坪村「翠林山居」民宿開門迎客,老闆陳秋陽為第一撥客人烹製了一桌鮮美的農家菜。這家深山之中的民宿推窗見山、出門見水。「山溝溝裡辦民宿,放在10年前,做夢也不敢想。」陳秋陽說。南嶽坪村是湘鄉市最偏遠的村落。10年前,村裡沒有一寸水泥路,土路彎彎繞繞坑窪不平,手扶拖拉機都很難開進來。村黨總支書記陳霞冬說,路不通、電不穩,沒產業、沒出路,年輕人都選擇外出謀生。
築路修橋、改造電網,硬化拓寬村級道路,從拖拉機開不進到大巴車能開到家門口,不少青年才俊返鄉創業。陳秋陽先辦紅薯粉絲加工廠,又擴大規模流轉「山水林田」帶動鄉鄰脫貧致富,並且帶領群眾修了一條長5.4公裡的水泥「天路」。短短數年間,南嶽坪村不僅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2人全部擺脫貧困。
中國式現代化,是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湖南,無數「南嶽坪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顯著增強。十年間,湖南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1987元,增加到2021年的13553元。2021年,湖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95元,較2012年增長146%。
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衡陽縣臺源鎮臺九村村委會主任朱霞投身鄉村振興,帶領當地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從大山深處到湖區河畔,從邊遠鄉村到新鎮新城,湖南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長足進步,行路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貧困群眾通過勤勞雙手改變了自身命運,農村精神面貌從內而外發生了深刻改變,抒寫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