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板塊運動還是地殼運動(地震的源頭-斷裂帶-大陸漂移-地殼運動)
2023-04-16 10:52:08
大陸漂移說的建立,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發現美洲和非洲大西洋沿岸的彎曲形狀及相互能鑲嵌的特點,提出大陸漂移說。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是聚在一起的,這個大陸由北極延伸至南極,地質學上學名為泛大陸,周圍被海洋包圍。
此後,泛大陸開始解體北部的勞亞古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大陸中間出現了特提斯洋(1.8億年 前)。此後,大陸繼續分裂,印度洋陸塊脫離澳大利亞-南極陸塊,南美陸塊與非洲陸塊分裂;此時的印度洋、大西洋擴張開始。到了6千萬年前,已經出現現代大 陸和大洋的格局雛形。以後,澳大利亞裂離南極北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紅海、亞丁灣張開,形成現代大洋和大陸的分布格局,以後,澳大利亞裂離南極北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紅海、亞丁灣張開,形成現代大洋和大陸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為了印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家對各地的地質、地磁、生物層堆積、古生物分布等進行研究考察,初步證明了大陸漂移說;那是什麼力量導致板塊運動的呢,板塊漂浮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由於地幔上部溫度較低,下部溫度較高,所以會產生熱對流現象。雖然這種流動非常緩慢,一年大概還不到5釐米,但它產生的力量卻是驚天動地的。地幔物質流當它受到了巖層的阻礙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讓地表都出現這種斷裂的情況。當兩股相向的地幔物質流相遇之後,在強大擠壓作用之下,也可以形成海溝或形成山脈的隆起。地幔物質流它接近巖石層這部分被人們稱之為是軟流層。軟流層本身看起來就好像是我們在這個煉鋼爐裡見到的鐵水之前的那個部分。就是已經熔融狀態的鐵塊,這種鐵塊它本身就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說軟流層是承載著所有的板塊漂來蕩去的。板塊間可以漸行漸遠,但是也可以想到在一起。漸行漸遠就會形成大洋地殼的這種海底擴張,當它們遇到一塊的時候,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造山運動。也印證了大陸漂移說。
大陸漂移說理論形成後,人們知道了大陸並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緩慢運動的;當兩個板塊碰撞在一起,大洋板塊向下運動,大陸板塊向上隆起,青藏高原就是這樣形成的;兩個板塊相互分離,中間形成新的地殼,大西洋形成原因就是這樣的,並且還在不斷擴大,最終超過太平洋、東非大裂谷、紅海等都是這樣慢慢形成擴大。
世界地震火山分布
要知道,所以物體都有一定的韌性和曲張值得超過了就會斷裂,當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彎曲,達到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時,地殼就會斷裂或者破裂,形成斷裂帶,在此過程中釋放地殼運動累計的巨大能量,於是,地震就發生了。而地震是有等級的,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裡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中國受到三大板塊的擠壓從而形成了眾多地震斷裂帶,它們分別是: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燕山帶、山西帶、渭河平原帶、銀川帶、六盤山帶、滇東帶、西藏察隅帶、東南沿海帶、河北平原帶、河西走廊帶、天水至蘭州帶、武都至馬邊帶、康定至甘孜帶、安寧河谷帶、騰衝至瀾滄帶、臺灣西部帶、臺灣東部帶、滇西帶、塔裡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北天山帶。而2008年汶川地震就是武都棗馬邊帶的龍門斷裂帶引起的,該斷裂帶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向下運動,亞歐板塊向上隆起,形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向右擠壓,遇到四川盆地這個比較穩定的地質結構,在川西高原邊緣地帶形成了龍門山斷裂帶。
歷史最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是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其震級為9.5級。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