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說法女孩的復仇下(新語說書追影子的女孩)
2023-04-16 07:59:04 1
大家都看過《隱秘的角落》吧,這部劇裡每一個角色都隱藏著複雜的人性。一些以愛之名產生的偏差,比如佔有欲支配下的母愛、沉默者的嫉妒、自卑者的偏執。這些在人性善惡間搖擺的情感,都可能給你致命一擊。
今天與大家分享傑夫·阿伯特著的《追影子的女孩》,作者被多次提名「埃德加·愛倫·坡」「安東尼獎」,多次獲得「懸疑小說獎」「阿加莎獎」「麥卡維提獎」。甚至被《華盛頓郵報》譽為「當代最優秀的懸疑小說家之一」。他著的《追影子的女孩》會精彩嗎?
《追影子的女孩》講述的是一個小鎮上接連失蹤了三個女人,而且這三個女人都叫貝絲。這是巧合嗎?還是有人別有用心?
故事的開頭並沒有驚豔到我,與之前看過的《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有些相似。一起震驚全國的慘案,幼女被連捅28刀。兇手的身份保密,名字卻遭到洩露「大山正紀」。一夜之間,只要與大山正紀同名同姓,就被懷疑為兇手,甚至淪為肆意洩憤的對象。從社交網絡到現實世界,他們被逼入絕境,無處可逃。大山正紀們為了自救,只能聯合起來追查真兇。
《追影子的女孩》中的三個貝絲失蹤也是因為某個案件嗎?想要尋找真相的女孩叫瑪利亞,是第一個消失的貝絲的女兒,她想查出母親失蹤的真相。就連警察調查都困難重重,這個女孩能查到真兇嗎?
故事的起因是:三個貝絲是在一次業務交流會上相識的,因為有共同的名字,所以她們一見如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因為坦誠交流,才使危險一步一步逼近。為何會這麼說呢?這其中的原因有點亂,且聽我慢慢梳理。瑪利亞的母親失蹤了,作為女兒自然想查出真相,可是擁有最大嫌疑人的父親卻一再阻撓,瑪利亞真不明白父親為何會這麼做?她一不做二不休,通過網絡開始搜集證據,結果發現,父親在婚前曾經出過軌,而母親也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父親,父親卻一臉的無辜。如果故事就這麼簡單,那就沒有可讀性了,這部小說中充斥著人性的險惡,謊言、背叛、復仇與陰謀。
真相原來是這樣的,瑪利亞的母親知道丈夫出軌後,一直不肯原諒,帶著報復的心理,她婚後也出軌了一名叫安迪的男子,而安迪正是第三位消失的貝絲的知心朋友。第三位貝絲曾利用安迪去接近第二位消失的貝絲的母親,引誘其母親出軌,因為第二位貝絲的父親則出軌了第三位貝絲的母親。尋找母親的瑪利亞和尋找妻子(第二位貝絲)的丈夫貝瑟尼又有了肌膚之親,這種混亂的對愛不忠,才造成悲慘的結局。而這一切與第三位貝絲有很大的關聯,都是她一手策劃的。
是不是覺得有些亂,那與瑪利亞的母親貝絲有什麼關係呢?因為瑪利亞的母親與安迪有私情,所以她知道了第三位貝絲的陰謀,並留有證據,所以她成了第一個失蹤的貝絲。
她又是怎麼失蹤的呢?原來瑪利亞知道母親有外遇後,曾經與母親大吵一架,並且不慎將母親推到,使其頭破血流,當時就昏迷了,這可嚇壞了父親,為了保護女兒,他將女兒送到安全地方,再回家時發現妻子消失了,而且連血跡都被清除乾淨。這也是他背上黑鍋的開始。
瑪利亞的母親貝絲其實沒有死,而是被第三位貝絲給帶走,目的就是想從她手中拿到報復第二位貝絲的證據,沒有得逞,於是殺害了瑪利亞的母親貝絲。
從這些劇情中大家能夠看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被揭露,所以才會出現失去女兒的母親,表面上看傷心欲絕,其實卻根本不想找女兒。痛失妻子的丈夫沒有不在場證明,卻極力阻止女兒調查。聲稱自己是閨蜜的好友卻一直「造謠」貝絲的私生活。這三個貝絲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所有人都對這起失蹤案遮遮掩掩,他們到底想隱瞞什麼?真相往往比想像中要殘酷。人性的惡,在這部小說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讀完這部小說,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他們希望用謊言掩蓋自己的荒唐,希望給別人留下好的形象,可是背地裡又遏制不住內心的欲望,殊不知,這種謊言和背叛終究會釀成大錯。
這部小說寫得真不錯,如果你沒有認真讀這部小說,一定會被其中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弄得焦頭爛額,看似每個人都是兇手,每個人都存在疑點,即便最終我們知道了兇手是誰,可內心中會對三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會有些鄙視,如果他們是善良的,是有愛的,是真摯的,最終還會釀成悲劇嗎?
明·王廷相《慎言·見聞篇》曾說:「貪慾者,眾惡之本;寡慾者,眾善之基。」意思是說貪慾是諸多惡行產生的根源所在。淡泊寡慾是諸多善行的基石。貪慾,是一切罪惡之源。正是由於人們對於物質、情感的不滿足,才滋生出種種罪惡的心理,並且逐漸突破道義的壁壘,走上邪惡之路。
為此,只有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愛自己的家人,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我們平常人最佳的選擇。婚姻對人性絕對是一場考驗,可以讓世人看清人性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讓世人看到人性假醜惡。那些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婚姻,會令人感受到溫暖;那些背信棄義、絕情背叛婚姻的人,令人唾棄,甚至還會為此付出代價。
人生短暫,做人做事一定要憑良心,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