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黃鶴樓甘拜下風的一首詩(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
2023-04-16 16:40:42 52
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寫下一首七言絕句,驚豔了千年!七言絕句是我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它發展並流行於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大量的七絕詩人湧現,寫下了一首首精彩紛呈的七言絕句。其中李白和王昌齡二人代表了七絕的最高成就。由於篇幅短小,七言絕句的最大特點便是精煉含蓄,多弦外之音。小編今天便通過李白的一首經典詩作《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來和大家一起看看七言絕句中的弦外之音。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同史郎中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時,有感而發的一首七言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首詩便是一個範例。尤其是最後7個字,更是妙筆生花,令人拍案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首句「一為遷客去長沙」,用了西漢賈誼指責時政,而遭受權臣讒毀,貶官長沙的典故。這句詩的弦外之音,即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之事。所以李白這裡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是為了表達無辜受害的憤懣,和一種自我的辯白之意。
次句「西望長安不見家」,則緊承首句句意,抒寫了李白即便身為貶謫之人,也不忘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所以他不禁在貶謫的路上「西望長安」。而長安離被貶謫之地的距離十分遙遠,不用多想,即便李白望眼欲穿,也是看不見長安的。這便是這句詩的弦外之音。而李白不見長安,自然會感到惆悵,很容易觸景生情。便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最後兩句借笛聲來渲染愁情。
最後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即黃鶴樓上吹響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落下了梅花。「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落梅花」,即《梅花落》,是古代笛曲名。這兩句詩需要注意的地方,便在於最後7個字上,它不是實寫,江城五月是不可能落梅花的。那麼,李白為何要這麼寫呢?
這就不得不說李白的妙筆生花了。由於詩的前兩句,已經讓李白產生了惆悵的情緒。所以當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梅花落》的笛聲時,便倍感悽涼,心中生寒。於是便催生了梅花落在了五月的江城,弦外之音便是李白遭受冷落後的心情寫照。《唐詩直解》評論李白這首詩說「無限羈情笛裡吹來」,便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然後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悽涼景象,借景抒情,含蓄的表露出被貶謫後內心悽寒的弦外之音。從七言絕句的藝術技巧上來看,這是一首驚豔了千年的傳世之作。其實音樂與人的情感本就是相通的,就像我們聽歌時,仿佛聽的是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