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市的歷史(呼和浩特之由來)
2023-10-18 02:10:47 1
舊城大北街
呼和浩特由來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藍色的城」,今稱「青色的城」,簡稱「青城。漢語:歸化城,今廢。位於土默特平原,「古豐州之地」。①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蒙古族首領達延汗之孫俺答順義王築(今有不明者傳言著文說歸化城是阿勒坦汗妻金鐘哈屯「三娘子」於萬曆十年(1581年)築,並訛傳至今),曰「胡胡河屯」,(今譯:庫庫胡屯)明廷賜「歸化」。② 乾隆四年(1739年)於城東北四王莊地築一城,(軍事屯兵城)欽賜「綏遠」。③ 後兩城按築城年代順序先者被老百姓稱之為「舊城」,後者稱其為新城」。
新城西街東段路北郵局
民國元年(1912年)歸綏道改稱:綏遠觀察使、(三年撤觀察使,置民政廳,同年與山西分治,撤銷觀察使,置綏遠特別行政區),將歸綏道轄口外十二廳(歸化城廳、薩拉齊廳、託克託廳、和林格爾廳、清水河廳、武川廳、東勝廳、五原廳、豐鎮廳、陶林廳、寧遠廳、興和廳)之歸化城廳、綏遠城廳分別改稱歸化縣、綏遠縣,民國二年(1913年)綏遠縣併入歸化縣,歸化縣改稱「歸綏縣」。歸綏縣置四區,新舊兩城區為一區。民國十年(1921年)京綏鐵路開通,火車站區域置新區。十七年(1928年)綏遠置省,歸、綏兩城合稱:歸綏。 「舊城為縣城,商阜,新城為省城、政治中心」。④ 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4日,歸綏淪陷,翌年8月,偽蒙疆政府改歸綏設置為「厚和豪特市」。⑤ 三十四年(1945年)9月復歸綏,置市、設市政府。公元1954年4月25日廢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至今。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古豐州遼白塔
①:《遼史》豐州富民縣。《歸綏縣誌》金石志:庫庫和屯即歸化城,唐之豐州是也。遼神冊元年,(916年)遼王朝豐州城設置西南路招討司,為漠南地區政治、軍事、邊防最高機構。豐州城東西1100米,南北1200米,城內以大什字為中心,設四方即東北坊、東南坊、西北坊、西南坊。四坊中置大街小巷五十多條,有:裴公裕巷、劉公瑾巷、大覺寺巷、大明寺巷、北禪元巷、藥王閣巷、牛市巷、官察巷、都統巷等。豐州城今留遺蹟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
②:歸化指舊城,該城始建年代說法不一,考:應為明萬曆三年為準。《歸綏縣誌》載:「歸化城,諳達建。明萬曆年間賜名,周二裡,砌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土默特左右倆翼及六大召喇嘛等上書工部,增土郭,築東、西、南外城,增建東、西、南三門。合舊有之北門為四。東曰「承恩」,西曰「柔遠」、南曰「綏遠」、北曰「建威」。舊南門改鼓樓,顏曰「固威」北城門樓內祀菩薩像,坐刻九豬」。民國八年(1919年)鼓樓及城郭拆,1958年北城門樓拆。1978年開始在舊城區改造中,歸化城原有房屋建築除(大召(無量寺)、席歷圖召(延壽寺)、五塔寺召(近年復建)、拉布齊召(弘慶寺、近年復建)、乃莫齊召(隆壽寺、後大殿)禮拜寺(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大盛魁老櫃、元盛德老宅外,加上街巷改造基本上全無。
③:綏遠城在《敕建綏遠城碑》載:「務於乾隆丁巳季春三月即工,乾隆已未之夏六月工竣,欽定佳名綏遠。城周一千九百有六十丈,其高二丈有四尺,其巔之後如其高,其址之厚增其高之三分之一;炮臺四十有四,四十布四周圍,四當四隅; 睥睨之高五尺有七寸,女牆三尺五寸;城之門四,南曰承薰、北曰鎮寧、東曰迎旭、西曰阜安,皆出聖裁。門之樓四各五楹,箭樓四樓各三楹,角樓四樓各七楹」。城中央築將軍衙署,東百米建鐘鼓樓。城內有東、南、西、北四大街 ,二十四道小街,小巷四十八道。
④:《綏遠通志稿》載:省城距京都一千二百裡,在歸綏縣城東北五裡。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任省主席李培基以城內街巷荒涼,殊非省會所立,特交省城建設廳計劃,以為漸漸繁榮之計,並將各廳移駐新城,省立各校如:職業、中山亦先後由縣城移入省城。城之西門外至縣城相距五裡,築土馬路一道,道倆旁植楊柳盛茂,綠蔭清流,豐景天然。二城間之路通稱東大馬路,縣城為商業薈萃之區,省城為政治集中之地
⑤:1937年10月27日,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乘飛機抵歸綏,主持召開第二次蒙古大會,成立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推選烏蘭察布盟雲瑞旺楚克(雲王)為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主席,錫林郭勒盟德穆楚古棟魯普(德王)為政府副主席,李守信任偽蒙古軍總司令。設置巴彥塔拉盟,改歸綏為厚和豪特特別市,(厚和市)置市公署於舊城北門內街(大北街)西側。
文:曹建成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