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譁變講的啥玩意(經典話劇譁變再登人藝舞臺)
2023-04-16 16:52:45 2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俐 方非
目不暇接的法庭爭鋒,動人心弦的唇槍舌劍,7月2日晚,北京人藝建院七十周年演出繼續進行,經典話劇《譁變》又一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在這一輪排演中,為了紀念去世的任鳴導演,劇組把排練廳內屬於導演的位置留了下來,劇本與導演鈴也擺在了導演桌上,馮遠徵代表《譁變》劇組表示:「我們都希望能夠用最好的狀態把演出演好,讓任鳴院長的在天之靈能夠看到大家對戲劇的敬畏和對他的告慰。」
一部詮釋「話劇姓話」的舞臺教科書
《譁變》首演於1988年,由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執導,任鳴擔任副導演,2006年重排版上演,由任鳴擔綱重排導演。全劇透過演員們精湛演技的塑造,令中國觀眾感受到了一幅熟悉而陌生的二戰情境,而全劇以法庭為舞臺的特殊設定,也令這部作品成為了不少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作為一部詮釋了「話劇姓話」的舞臺教科書,《譁變》在沒有複雜動作調度的前提下,完全靠著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語言塑造出了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將事件全貌逐漸勾勒清晰,在事件的末尾,又恰到好處地進行了一次反轉——這樣一部「燒腦」的作品以戲劇性的要素充分調動著觀眾的觀劇熱情,也成就了一部人藝常演不衰的舞臺佳作。
「這個戲所有的舞臺行動都是在內心裡,除了語言動作以外就是內心的動作,你要坐在那就能讓觀眾看清楚。《譁變》是在臺詞和表演方面具有獨特魅力的一個戲。」劇中飾演魁格的馮遠徵認為,這部劇裡對臺詞的處理對於演員而言是一種挑戰,而臺詞的環環相扣也與該劇的法庭主題相輔相成,讓全劇精彩不斷的同時也具備著相當的嚴謹性,使得《譁變》具有了更高層次的藝術性。「這個戲其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演出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因為臺詞量很大,詞與詞之間不能錯,所以開演前我們的後臺非常安靜,所有人都自己在那默背詞兒。」
劇中飾演格林渥的吳剛也表示,出演這部作品需要把劇本吃透,深層理解故事的邏輯與人物的背景,才能進行成功的演繹:「從一個演員自身的角度來說,格林渥這個角色可以磨練演員、鍛鍊演員,格林渥把控著整個戲的節奏,對演員而言真是萬分難得的一次機會。」
「《譁變》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次對演員的考核,也像是一塊試金石,要求演員的基本功必須非常過硬和紮實。」飾演瑪瑞克的王雷從23歲起就開始飾演這一角色,雖然已經對臺詞爛熟於心,但每一次復排依然不敢鬆懈,「遠徵老師、吳剛老師的劇本都寫得密密麻麻,就像一本樂譜一樣,哪裡需要重音,哪裡需要停頓,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設計,這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
這一輪排演是致敬也是「傳幫帶」
在70周年院慶之際出演《譁變》,無疑證明著這部作品對於北京人藝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馮遠徵認為,一方面《譁變》代表著北京人藝出演外國劇目的獨特風格,代表著劇院獨具特色的本土化二度創作理念,另一方面,這部作品對於每一位人藝人而言也有著強烈的歷史意義。「向我們的前輩、大家們致敬,是出演《譁變》的最大意義。」吳剛表示,「他們非常有前瞻性有眼光,排除各種阻力把這個劇本引進到中國,並且邀請了赫斯頓到中國來排演這部戲,他們知道戲劇是沒有國界的,是互通的,他們有著大師的眼光。」
從1988年首版演出,到2006年重排上演,對於北京人藝而言,《譁變》還有著傳承的意義。曾經在臺下欣賞前輩演出的青年演員走上了臺前,如今的演出中,既有馮遠徵、吳剛、王剛、張福元、叢林、張萬昆、高冬平、丁志誠等人藝實力演員坐鎮,也有著包括王雷、何靖、鄒健、徐白曉等人藝中堅力量參演。
在劇中飾演法官查理的王剛至今仍能回憶起當年欣賞該劇時的感受:「第一次接觸到了什麼叫真正的話劇,這個戲跟別的戲確實不一樣,有著大量的臺詞與邏輯性。」他以「三生有幸」形容能夠出演這部劇的心情,並希望將自己出演該劇十餘年的經驗傳遞給劇院的青年演員。
「我們現在到了快40歲的年齡,也確實是要擔起責任,要面對很多經典劇目的傳承和接棒。所以希望我們每一次在臺上的亮相,能給熱愛人藝的觀眾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同時讓人藝的老觀眾依然能夠享受到人藝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經過這些年的演出,王雷在對劇目有著更深體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人藝青年演員所應承擔的責任,「我必須要以更好的狀態跟前輩們同場競技,共同開啟《譁變》這艘船,向他們學習,要跟上他們的步伐。」
因為任鳴導演的離世,把控這一輪排演質量的重任就落到了一眾老演員身上。馮遠徵表示,這一次的排練大家都在以嚴肅認真的心態面對,劇組的老演員也都在通過這一齣戲的排演盡到「傳幫帶」的責任,與青年演員共同分享自己的心得與體會。「朱旭老師那一代創造了這部劇的奇蹟,我們的責任就是把這份奇蹟延續下去。」該劇將演出至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