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電報能傳多遠(通電全國下野民國時大佬常用方式)
2023-04-16 11:29:51 1
我們在看一些民國時期的影視劇的時候,往往都會看到這個詞,比如某某大佬要發布一個消息,要讓全國短時間內都知道,就會採用通電的方式,「通電全國」就是代表這個舉動,他宣布的一定是有關一個地域或者是全國重要的大事,才會用這樣的方法,有些時候我們也難以分辨,這個通電的分量究竟有多重,簡簡單單四個字,就真的能讓全國都知道嗎?
我們現在接受消息,也很方便了,如果我們想要讓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只需要在網絡上發布即可,相當快捷,不過時間回到一百年以前,那時候的人們可沒有這麼方便的信息來源,即便是人與人之間,多半也都是靠信件傳遞。但到了19世紀末的時候,一個東西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他就是電報。
說起來這種帶有明碼的發電方式,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要知道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一縫信的往來至少要幾天甚至是一個月,而電報省去了這個時間,只要編輯好內容,一瞬間就能傳遞給對方。
雖然說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在我們現在看來很落伍,但不得不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尤其是在當時來看,只是一般情況下,電報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夠用得起的,當時即便是非要用到電報不可的,也只是簡短的幾個字,至於長篇大論的信件,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理由就是當時的電報,其實都是按字數收費的。
當時電報一個字耗費大約是在一角錢還多,看起來不是很多,但實際上當時百姓生活,一個月也未必能夠有一塊大洋,這幾個字一封的電報,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
但這在那些民國時期的大佬眼裡並不是什麼難事,所為的通電,其實就是採用明碼發電報,全國的電報局都可以得知這個消息,當然這個費用也是很高的,往往一次通電就要消耗數萬大洋,尤其是在戰事激烈的時候,雙方相互通電罵娘的事情時常有之,當然這罵人的通電,寫的都很含蓄,文縐縐的,數千數萬字都有可能,這價錢算下來就更加高昂。
但傳播的效率,則是槓槓的好,畢竟那時候人們信息來源有限,只能通過通電的情況來了解時局,當代許多學者更有共識:「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
而且往往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通電下野,這個分量也是極高,代表這個人通告全國,退出政治歷史的舞臺,一般通電下野以後,就算是雙方有什麼深仇大恨,也不得不安奈怒火,眼睜睜看著他安度晚年,畢竟他已經離開了歷史的舞臺,再對他下手就是不義,一些不講究規矩的人,自然也會受到聲討,限於篇幅再此不一一舉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