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擇機而動(素書機不可失)
2023-05-03 04:23:35 1
原文:「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這句話從表面看,講的是富裕和貧窮的原因,所以有人以為,這句話是教人只要勤儉節約、不違農時,就能擺脫貧窮,發家致富。相反,如果不懂勤儉節約,違誤四季農時,就會貧窮。
以上理解和認識,與《素書》的主旨思想和治國興邦的理念相去甚遠。
照此說來,那麼「富在迎來,貧在棄時」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富在迎來,貧在棄時」是一句用詞隱晦、喻義深刻的影射句。
那麼它所影射的又是什麼呢?
根據分析,它在這裡所影射的是「機會」。所謂的「迎來」,就是抓住,抓住難得一遇的大好機會;而「棄時」,則是將大好的時機喪失掉。其中的「富」和「貧」是成功和失敗。
「富在迎來,貧在失時」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誰能抓住機會,誰就能獲得成功;誰喪失了時機,誰就會失敗。
兵家最注重機會,即所謂「戰機」。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軍形篇》)意思是,從前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人戰勝,然後再捕捉時機戰勝敵人。孫子的這個「後發制人」
作戰思想具有什麼樣的優勢呢?這個優勢就在於通過疲憊、傲慢、麻痺敵人,把敵人的優勢轉化為劣勢,從中捕捉有利戰機,突然發起攻擊,達到一擊制勝的作戰效果。
機會人人都有,但真正能夠把握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者卻鳳毛麟角。
好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丟失掉的機會是不可能重現的。正如俗話說的:「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
383 年七月,前秦皇帝苻堅決定出兵進攻東晉,集中了全國的馬步軍九十餘萬,任命他的弟弟苻融為徵南大將軍,率領二十五萬騎步兵為前鋒。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東晉的項城(今河南項城市),而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已經到達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進攻。
前秦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許多文武官員非常恐慌。
不過,鑑於西晉由於不抵抗而亡國的教訓,在宰相謝安的主持下,東晉政府決定發兵抵抗前秦的進攻。
謝安是一位有豐富政治經驗的政治家,在大軍壓境的危難時刻,他沉著冷靜,挺身而出,選派具有軍事才能的自己弟弟謝石為徵討大都督;任命晉軍將領謝玄為先鋒都督,率領八萬精銳的「北府兵」迎擊秦軍;命令晉將胡彬率領五千水軍增援壽陽。
雖然謝安作了周密部署,但憑藉九萬晉軍,抵禦九十萬秦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如何才能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呢?關鍵就看能否抓住有利戰機,掌握主動、出奇制勝,達到克敵制勝的戰略目的。
秦軍由於出師順利,狂妄自大的苻堅喜不自勝,認為攻佔晉國指日可待。
當獲知晉軍糧草短缺、軍心不穩的虛假情報後,命令主力部隊隨後跟進,而自己親率八千輕騎兵,不分晝夜趕往壽陽,妄圖活捉謝石,一舉滅亡東晉。
謝石原以為秦軍主力已到壽陽,本想採取守勢,疲勞秦軍。當得知苻堅僅率八千軍,其餘大部人馬仍在途中的消息後,認為這是一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秦軍的最好時機。
為了掃除前進障礙,挫傷秦軍銳氣,謝石命晉軍勇將劉牢之,率五千驍勇善戰的「北府兵」,襲擊駐紮在洛澗的梁成部。
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涉過淝水,然後像猛虎下山一樣,衝破了秦軍前沿陣地,吶喊著殺進了敵軍大營。秦軍尚未弄明原因,許多人就被晉軍殺死。秦將梁成從夢中醒來,正想組織抵抗,被晉將劉牢之刺殺於馬下。
秦軍失去主將,更加無心抵抗,紛紛向後逃竄。晉軍乘勝追擊,在淮河邊上,秦軍在走投無路之際,紛紛跳進淮水裡逃命,許多人被淹死在水裡。經過一夜激戰,秦軍死傷一萬五千餘人,洛澗被收復,秦軍在淮河的封鎖線被突破。
在此之後,秦晉兩軍實力懸殊雖未發生大的變化,但雙方士氣已經發生了逆轉。
為了徹底扭轉戰局,一舉擊潰秦軍,謝玄主動要求與秦軍決戰,並派人讓苻堅將陣地向後移動,騰出一塊空地來作為戰場。
這正是苻堅所希望的,他不但對晉軍提出的後撤建議概然應允,而且打起了在晉軍渡到淝水中間時,採取突然襲擊,殲滅晉軍於淝水的如意算盤。
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決戰時刻,當苻堅下令全軍後退,以便騰出戰場讓晉軍渡河決戰時,隱藏在秦軍中故裝被俘的晉軍將領朱序突然喊叫起來:「秦軍敗啦!秦軍敗啦!」秦軍士卒大都是「抓壯丁」來的,根本就不願打仗,此時聽到「秦軍敗啦!」的喊叫聲後,連忙乘機向後奔逃,整個秦軍迅速潰散。此時,謝玄率領八千騎兵跳進淝水,後面大隊晉軍緊緊跟進,奮勇過河,排山倒海般衝向對岸。苻堅見勢不妙,連忙叫苻融命令秦軍停止後撤,掉轉身來迎擊晉軍。可是,正在潰退的秦軍,就像決了堤的洪水,根本無法阻擋。
謝玄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指揮晉軍在後面緊追不捨。此時,驕橫狂妄的苻堅見秦軍大敗,嚇得魂飛魄散,慌忙逃命。到達淮北收拾殘部,才聚集一千多人。
淝水之戰,晉軍九萬對陣秦軍九十萬,而戰役結果是晉勝秦敗。其中主要原因是晉軍抓住了有利戰機,不斷擴大戰役效果所產生的。
機會有兩種:
一是發現戰機,抓住不放,使來之不易、稍縱即逝的機會為我所用。例如謝石指揮的洛澗之戰,就是發現並抓住了秦軍動作遲緩,行軍緩慢,前方兵力不足的機會,出其不意,快速出擊而取得了洛澗大捷。
二是尋找機會,製造戰機,通過謀略,把不能變為可能,把不利變為有利。
如謝玄指揮的淝水之戰,晉軍就是利用苻堅狂妄自大的特點和急於求勝的心理,以擴大作戰場地進行決戰為由,促成秦軍戰時後撤。當秦軍後撤時,晉軍抓住這一千載難遇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出擊,導致秦軍大亂,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隨後緊追猛打,不斷擴大戰果,最終取得了淝水戰役的勝利,又一次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
機會是難得一遇的,但是要真正把握住機會,還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要有認識機會的感知能力,機會來臨時,往往是悄無聲息的,能夠抓住機會的人應當是敏感快捷,果敢決斷的人。這就是「迎來」。
二是要有抓住不放、鍥而不捨的精神,抓住機會並不等於機會就會給你帶來好運,還必須有能力,對機會進行掌握和運作,讓機會轉化為運氣。這就是不要「棄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