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非遺陶瓷(當非遺遇見雲南傣族織錦)
2023-05-02 22:58:41 2
來源:【雲南日報】
德宏芒市地處雲南西部,少數民族風情濃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中,有「水的民族」美稱的傣族人依水而居,他們勤勞智慧,創造了織錦、土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人展示芒市的非遺之美。
傳情達意的傣族織錦
在芒市珠寶小鎮有一座傣錦坊,坊內收藏展示著各式各樣的傣族織錦作品。此外,還有傳承人現場編織傣錦,展示傣族織錦技藝。這裡除收藏展示傣錦作品外,也售賣背包、腰帶、圍巾等傣族織錦手工藝品。
據傣族織錦市級非遺傳承人雷安座介紹,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豔麗,堅牢耐用,是流傳在傣族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品。自己十三歲那年,看到母親和姐姐紡織,便對織錦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便利用課後零碎時間,自學織錦技藝,看到過路行人背著好看的背包,圍著亮眼的圍巾,穿著漂亮的衣裳,她就一一記下圖案,再回家摸索著織出同樣的款式,或加以自己的設計,織出新的圖案。
就這樣,在沒有人手把手詳細教學的情況下,雷安座憑著自己對織錦的喜愛堅持練習,織錦技藝日益見長,逐漸也學會了紡線、織布、裁剪、做衣等各種民族服飾縫製技藝。如今,她一共教授7個徒弟,在家還形成小型家庭手工作坊,製作傳統傣族嫁衣、筒帕等織錦產品,織錦產品銷售情況良好。
據了解,雷安座的手工傣族織錦製品不僅深受當地傣族群眾的喜愛,也受到了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外友人的歡迎,她織的小手包、筒帕、花裙、披肩常常作為伴手禮送給國內外賓客。織錦傳情,經緯編織出了傣家人民對遠方客人的深情厚誼。
古老質樸的傣族土陶
進入芒市軒崗鄉芒棒村芒項村民小組,就有一個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傳習點和一個傣陶館映入眼帘。兩位傣族老人葉板、嶽孟團每天都在這裡制坯燒陶。每到周末,這裡格外熱鬧,許多芒市城裡的家長帶著小孩來這裡體驗製作傣陶。
據葉板和嶽孟團介紹,德宏傣族的原始制陶技藝,傣語稱為「沫端」,是一種慢輪制坯、露天堆燒的制陶技藝。她們在十二三歲時,就幫著家裡的奶奶挖土、舂土,一起制陶。目前,他們已搭檔多年,彼此極為默契,七十多歲的他們對傣陶的熱愛絲毫不減。
憑藉著對傣陶的執著和熱愛,葉板和嶽孟團兩位老人被評為了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芒項村也成為了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傳習點,並建立了德宏州第一個傣族土陶傳承體驗基地。
目前,他們的傣陶產品主要有罐、鍋、壺、甑、花瓶、花盆等,主要用於栽花、蓄水、庭院裝飾等。一個傣陶產品需要經過取土、舂土、篩土、制坯、打坯、拍花、乾燥、燒制等環節才能製作出來,這些環節全部手工製作,耗時費力。「大一點的傣陶10元,小的5元。周末來體驗制陶每人5元,燒制好帶走陶藝作品只需10元。」葉板和嶽孟團說。
物美價廉的傣陶製品也為老人們帶來了許多訂單。大的訂單,需要製作的陶藝產品多,葉板和嶽孟團就帶著村裡會制陶的老人一起做,為他們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如今,芒項村也以傣族土陶製作技藝為核心,注重民族文化、民間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性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有效促進了當地群眾增加收入,推進鄉村振興。
本文來自【雲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