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怎麼治療失去親人的痛苦(父母對待死亡時)
2023-09-13 00:18:02
動畫片中的主角離去,電視劇裡的英雄犧牲,新聞裡也時常播放地震、車禍等災難,「死亡」正無可避免地衝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死了的人去了哪裡」「人死了會不會再有一個我」……孩子關於「死亡」的提問困惑著不少家長。作為父母,我們如何解釋才能既讓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呢?
1、3歲以下
3歲以下的兒童通常有分離焦慮,很難理解分離與死亡的區別。不要告訴你的孩子你的家人要離開,而應該用更具體的事情來描述死亡。
例如,他已經死了,就代表他不能呼吸、不能吃飯、不能走路或不能笑了,並以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來解釋死亡,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會提出有關死亡的新問題,這時候再深入解釋死亡。
3、5~9歲
5-9歲的孩子已能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點,需要給予孩子安撫,鼓勵他們尋找身邊可信任的人宣洩自己的情緒,參與外部的活動,給予他們心理支持。
4、9歲以上
9歲以上的孩子基本能正視死亡。父母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告訴孩子們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也能通過捐獻器官讓其他生命得以延續,死亡並不是完全無意義,告訴孩子生命是美好的,應該珍惜、享受生命。
父母對待死亡的錯誤態度1、「他在睡覺」
這樣說的話孩子不僅懷疑死亡,還懷疑睡覺。睡著了為什麼從不醒來?在嚴重的情況下,他的擔憂和懷疑可能會讓他開始害怕或抵制睡眠。
2、「科技發達了人不會死」
當恐懼死亡的時候,有些人想永遠活下去。父母的這種說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應對死亡問題,而且讓他生活在幻想中。有時候也不得不說這是父母對死亡恐懼的投射。
3、「什麼死呀活呀的,你懂啥?」
這會讓孩子的疑慮保持在心中,並讓他覺得死亡是一種恥辱或不敢提及的事情。這應該是非常可怕的,帶來不幸。如果孩子害怕死亡,父母如果這樣做會感到更加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