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似階梯(閱讀他山總不如)
2023-09-13 11:06:33 1
□佚名
他山,不難理解,指的是別處的山,又引申泛指山石。「潮來無別浦,水落見他山。」他山見潮落,隱匿於天際,若是要辨別這山的奇妙,說道山的優劣,難免要作一番比較。於是己山、他山,眼前的山、遠方的山,熟悉的山、陌生的山,就常需兩兩比較,心中總會鍾情於一山,而這山往往是故土之山,居所之山,祖國之山,由此感慨「他山總不如」。
蘇軾《儋耳山》:「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傍石,儘是補天餘。」這首詩的意思並不複雜,大概是說,迎面而來,一山突兀,摩天凌霄,與周邊碌碌無奇相比,顯得卓爾不群。畫龍點睛之筆乃是「他山總不如」,非常契合蘇軾當時之心情和窘態。蘇軾詠儋耳山,實則借典喻憂憤。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渡海到瓊,赴貶謫地儋州,受當時航運條件所限,渡海宛如經歷一場劫難,蘇軾過海時猶劫後餘生,驚魂未定,故而一路感慨,先有「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之句,後遇儋耳山,觸景生情,不由自主吟出「他山總不如」。
他山總不如,果真如此嗎?其實,蘇軾激情題詠的儋耳山,雖說是儋州當地的最高山,但並不是遊歷海南時遇到的最高山。蘇軾謫瓊三年,遊歷甚廣,創作甚豐,單是詩詞就有140多首,記述了海南當地不少的大山,如五指山、黎婺山等眾山,遇見的儋耳山景色也並不是最奇秀,或許是先入為主,抑或寄情於此,初到此地,蘇軾既不識山名,也無人指點一二,遂命眼前之山「儋耳山」,加之連日奔波,偶遇奇景,一時興起提筆寫詩,以此表達懷才不遇和理想不能得以施展的憤懣、痛苦和煩惱,但也不乏曠達樂觀的感情。
儋耳山,先前並不知名的山,因蘇軾的到來和題寫的詩文,從此成了當地的一座名山。冥冥中有了蘇軾的一個偶爾吟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百年來因世人喜愛蘇軾,於是記住了儋州,記住了儋耳山,這座並不算高的山,亦有了「他山總不如」的驕傲資本,就像江南三大名樓,必有一篇傳世佳作交相輝映一樣。儋耳山亦是如此,近千年來這座山嶺既輝映於史冊,也亮麗在人間,儋耳山隱匿於世間千百年,一直在等待一位故人的到來,是機緣巧合更像命中注定。
蘇軾的「他山總不如」非常平實,或許與蘇軾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有關,沒有像盛唐青年詩人一樣,生出一股豪壯之氣,唱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般的豪邁。蘇軾此時斷然吟唱不出,因為他有的只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人在旅途中的困頓一次次上演,蘇軾的被棄置感是一而再再而三相隨。蘇軾謫瓊時,已六十有二,在那個年代已然進入了英雄遲暮之年,自是生不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慨,有的只是「他山總不如」的不舍和眷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