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
2023-09-13 06:51:01 1
修心的至高境界,是無需修心,但是高於世俗。
簡單是一種境界,順應自然是一種智慧。
一個人如果能拋開複雜的念想,以順應自然的姿態適應外物的變化得失,這便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從道家思想的角度來看,這就是「真道」。
一個禪師告訴自己的弟子說:「修行之前,山是山,水是水,修行之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修行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修行前後的區別,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心和主觀念想,以簡單順應的思維,看待世間出現的一切障礙和問題。
修行之後所看見的山水,除了山水本身之外沒有更多的雜念,而修行之前所看見的山水,卻摻雜了世俗之間的紛擾和問題。
有一次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站在那裡散著頭髮,等待頭髮晾乾,一動不動,如同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看到了之後,十分驚訝,就說:「我以為自己眼花了,看到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像是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於獨化境界一樣。」
老子說:「我的心遨遊在萬物的初始境界。心困而不知,閉口而不說,至陰酷寒,至陽炎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互相交融而生出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時隱時現,日轉月移,無時不在作用著,卻不見蹤跡,生有開始的地方,死有歸屬的地方,始終循環不盡,而不知窮盡,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源呢?」
在這一番對話中,老子所說自己的心遨遊在萬物的初始境界,就是在道的狀態之中。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中所說的「二、三、萬物」,都是陰陽融合之後,所生出的狀態,所以在故事的開篇就說「老子站在那裡等頭髮晾乾的時候,就好像枯木一樣,如同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而這便是處在道的境界之中。
很多人看到這裡總會有一個誤解,覺得一個人悟道之後就好像脫塵離俗一樣,其實並非是這樣。
修心的根本並不是讓自己變得飄渺和複雜,而是更加簡單,外在的形體不變,內在的思想也會使人學會順應。
就如同我們開篇所說的那一句話「修行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是此時,自己的思想已經變了。
而在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真正了解道之後,自己外在的形體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他的思想卻變了,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夠順應自然,拋開了自己的雜念,讓自己的行為更加順應自然。
而這個轉變的根源,就是:認知。
接下來,孔子又問老子說:「請問遊心於真道的情形?」
老子回答說:「能得到真道的人是美妙和快樂的,能體會到最美好,而遊心於最快樂的境地,就是至人。」
孔子這個時候就問老子:「我想知道怎麼做法?」
老子回答說:「吃草的野獸不怕變換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換沼澤,這是因為小的變化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入心,所謂天下,是萬物統一而其中的地方。萬物達到統一,四肢百體將會成為汙垢,死生始終如同晝夜的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捨棄外在的外物,就如同丟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附屬於自己身體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於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
這一番話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自身不因外物的變化而喪失,並且明白自身的珍貴更高於外在的事物。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換沼澤,其中的蟲子不怕變換沼澤,這是因為小的變化沒有失去根本,所以喜怒哀樂不入於心」,外界事情無論怎麼變化的時候,他們的根本永遠不變。
我們將外在事物視作變化的時候,其實事物並沒有變化,只因為我們摻雜了主觀情感。
當晴天轉換為雨天時,我們總會抱怨天氣變糟了,其實從自然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出自於自然。
所以捨棄人的主觀情感主導之後,你就會發現外在的事物並不存在變化,喜怒哀樂此時也不入於心。
當外在的變化的是不入於心時,無論外界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能順應外在變化而存在,內心波瀾不驚,內心沒有起伏,沒有取捨,沒有好壞之分。
這就是修行之後的根本智慧,這也是修行之後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