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從哪來(絲綢的秘密)
2023-09-13 04:59:05 3
我們大家都知道絲綢是中國人發明的,絲綢是中國人的驕傲。絲綢不光是一種技術、產品,絲綢已成為一種文化、文明的象徵。它在人類歷史的過往不光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同時也影響了世界。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絲綢,全文分為兩個部分:一、絲綢的影響,二、絲綢的秘密。
一、 絲綢的影響
現今世界我們已經深刻的感知到技術發明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力,尤其是大的發明,它會在消費習慣、產業變革、國家政策、生態文化、國家競爭力等諸多環節上產生深刻的影響,比如現今的網際網路。而在物質、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遠古時代,一項大的發明會更加深刻的影響人類的文明進程。在此,筆者就粗淺的整理一下,不足之處請指正。
1、絲綢技術是原創技術,對古代後續的發明影響極大。
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獨有的文化特徵。距今85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已經存在蠶絲殘留物。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現了蠶的紋飾。距今6000年前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最古老的骨蠶......。這些考古發現證實,在其他文明茹毛飲血之時,華夏先祖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和製造絲綢了。可見絲綢文化之獨特,中華文明發生之久遠。
絲綢文化不光發生得很早,關鍵是對後世的文化影響極大。
比如我國後來的四大發明中有三項與絲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的最初的「紙」實際上就是蠶繭抽絲後形成的下腳料做成的,可以說絲綢技術直接促成了紙張的發明。
而北宋年間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其靈感來源於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完全可以說,絲綢上的凸紋版印花是後代雕版印刷術的鼻祖,是印刷術的初始原創發明。
此外最早發明於戰國時期的司南(測定方位的技術),也因後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促進了指南針的實踐和完善。
再如,出現於東漢時期的花本式提花機的絲織提花基本原理,也就是將花紋圖案通過織機綜片與踏杆配合產生的把經紗分成若干組,再通過事先編制花本的方式儲存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提花程序的過程,這中間包含著深刻的數學思想。傳入歐洲之後,不僅對歐洲絲織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對近代電報通信技術甚至計算機原理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另外集英、美、中等國頂級科學院院士的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了以26個英文字母為開頭的中國對世界有貢獻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F--提花機與水平織機、G--繅絲機、 紡絲機和並絲機。後來歐洲的工業革命的許多現代化的紡織機械完全是建立在這些技術基礎之上而形成興起的。
2、 對漢文字的發展影響巨大
我們大家都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形成的關鍵特性是「以形表意」,啥意思呢?通俗講就是通過符號、圖畫的形式來形象表達的意思。
那好,我們來看看,反映到漢字中的形成就是表達和絲綢整個產業活動高度相關的生活場景有多少?比如桑、蠶、帛和大量「鄉」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絲」部的,共有248字,約佔其篆文總數的3%。漢語中還有大量與這些字相關的詞語,如:桑蠶、桑麻、桑梓、蠶種、繅絲、紡絲、絲綢之路、帛畫、玉帛、財帛等。這些詞語大都與蠶絲業生產、生活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繫。此外,還有許多與絲綢文化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作繭自縛、錦囊妙計、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另外,大量文學作品也以描寫蠶桑絲綢來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由此可見,當時的絲綢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地位。
3、對民俗的影響
絲綢文化中民俗色彩濃鬱,中國人的蠶神崇拜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有關蠶神的神話傳說綿綿不絕,而且蠶神眾多,各地正宗的蠶神不下10種,如有祭奠「蠶花娘娘」的,有祭奠「蠶三姑」的,也有祭奠「蠶花五聖」、「青衣神」等等。眾多有關絲綢文化的歌謠、諺語、方言俗語,是歷史的活化,積澱著濃鬱的民俗色彩,許多歲時習俗、社會習俗和人生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對世界交流的影響
絲綢聲名遠揚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闢。絲綢之路開闢後,東西方往來更為密切。絲綢產品的高品質對於西域各國來講大受歡迎,換來的是商貿的高利潤,這使得大量絲綢往西域各國傳播,再通過西域各國傳到更遠的地方,直至歐洲。西域各國商人也如法炮製,致使絲路上的「使者相望於道」,乃至於後來允許商貿後,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商人迅速成為最為龐大的隊伍,這中間還夾雜著傳播和學習佛法的僧人們。慢慢地,絲綢之路正式成為一條貿易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在各國商人的推動下,絲綢也自然成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引起各國人民的鐘愛。
絲綢作為友好的使者,在大量絲綢輸出的同時,中國也獲得了其他西域國家的中國缺少的植物、作物等。
比如:公元前115年再拜張騫為中郎將,二次出使西域。組成了一個300人的超豪華使團,每人攜帶良馬兩匹,備牛、羊萬頭,大量金銀絲帛等禮物,再經河西往西域各國出使。他們經烏孫、大宛,又分派使節廣泛至西域、大月氏、康居、身毒、安息、奄蔡、條支等國。烏孫等國也相繼派使臣來長安,謁見漢武帝。自此,漢朝與西域各國交往頻繁。
中國從西域中亞各國同時也移植了西瓜、辣椒、胡蘿蔔、莒蓿、大蒜等農作物和胡琴、胡笛、胡笳等樂器。中國人則將鐵器等先進手工業品和打井等技術傳於各國。特別是中國的絲織品,最使他們稱羨不已。他們當時的衣服全為皮毛、大麻製成,棉布還不多,一見柔軟美麗的絲綢,視為至寶。此後,中國的飼蠶取絲紡織技術在西域得以傳播。
絲綢之路交往的繁榮鼎盛時期,則是強大的唐王朝。它承前啟後,對東、西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當時,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開闊了視野。漢代習慣將西方輸人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蔔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據《唐會典》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互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這個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國客人,數目皆以萬計,定居中
國的,單廣州便以千計。
到了宋元時期,隨著中外交往了解的增多,出現了一系列中國人記述外國和外國人記述中國的著作。比如國人汪大淵的《夷島志略》、周述觀的《真臘風土記》等;再如西人的《馬可波羅遊記》、《伊本·巴圖塔遊記》等。特別是馬可波羅,還見了元世祖忽必烈,前後在中國近二十年,曾任元朝地方行政長官。回國後所述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亦稱《東方見聞錄》,以西方人眼光看中國,對中國北京、杭州、西安、泉州、廣州等許多重要城市,都作了生動記述。該書在歐洲問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哥倫布便曾仔細閱讀該書,他遠航的目的本來也是要到中國,不過後來卻意外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可以這麼講,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中國的社會發展與科技水平,遠遠超過西方。這其中,絲綢作為代表性的技術、發明和產品,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一千多年。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 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我們現今構建的引領全球化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實際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延續、發展。說是古老文明的復興,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二、 絲綢的秘密
我們上面粗淺的講了一下絲綢對於我國及古代人類的貢獻與影響,那麼到底絲綢有何神秘之處能夠產生如此影響?絲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絲綢的關鍵在絲,它是一種天然的纖維,是古代四大天然纖維棉、麻、毛、絲之一,是蠶吐出的絲,是一種動物纖維,它的發現充分顯示了中國古先民對於纖維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及對於自然界細緻觀察的一種能力。
絲綢的絲來自於蠶,是一種特殊的動物蛋白纖維。絲綢歷史悠久,傳說在黃帝時代,黃帝之妻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並授之於民。但考古研究發現,中國先民最早馴養家蠶,逐漸摸索並掌握「治絲」技術的時期可以最早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要早於黃帝時代。考古學家在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世界上時代最早、帶有色澤的絲織物,這一重大發現直接證實了這一推斷。很顯然,是中華先民的發明。我們這裡不是考古,主要是想關注一下最早的絲綢發現、製作來源,以此來解讀我們祖先的智慧,及絲綢形成的傳統工藝對於現代的影響。
可以這麼講,我們現在的所有的現代化的絲綢蠶絲的獲取、絲綢的織做,其基本原理,都是延續古老的工藝,只不過是進一步的優化、進步了而已。
那麼,最初的蠶絲獲取是如何得來的呢?
蠶絲肯定是跟蠶有關,那我們先看一下,蠶的生活史。
下面兩張圖顯示的是蠶的整個生命周期和各階段的實時間。
蠶的生活史
蠶的生活周期
蠶一般是每年的三月底到五月,正好也是桑葉發芽的時節。可以看出整個蠶的生命周期也就不足兩個月,其中,最關鍵的是蠶、蛹兩個階段,這是蠶寶寶成長和吐絲的兩個階段。
最初的卵是這個樣子,如下圖:
蠶卵
孵化出來是這個樣子,如下圖:叫蟻蠶
蟻蠶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變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
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眠」。
蠶寶寶吃桑葉
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她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如下圖:
吐絲結繭
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並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如下圖:這就是古語「作繭自縛」的出處。
作繭自縛
作繭自縛
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羽化成蛾
蠶卵裡孵出的蟻蠶是蠶生命周期的開始,蠶生長發育到一定的階段就會結繭變成蛹,當蛹發育成蛾時,蛾會從繭裡爬出來,然後蠶蛾交配、產卵,蠶蛾的死亡是蠶生命的結束。
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
這個全過程就是蠶的生命周期,蠶的生命周期大約為56天。
這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整個歷程和秘密。
這就是傳說中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之妻嫘祖發現的自然秘密。
我們人類恰恰是利用了這個秘密為我們服務。我們應該感恩蠶寶寶!
我們祖先的蠶神崇拜,其實就是崇拜蠶寶寶!
我們中華民族就只這樣一個民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
我們再看我們人類是如何從蠶繭中抽絲的。
我們後人經過總結、固化後,把這個抽絲的過程叫做「繅絲」。
「繅絲」的關鍵在於「蠶繭」的狀態下進行,我們上面的蠶寶寶生命周期途中已經介紹,蠶寶寶在蠶繭的過程只有13天左右,也就是兩周,人們必須在這兩周內完成抽絲,否則等到蠶破繭而出的話,它的絲就已經降解,將無法用作織物。
隨後的操作是用蒸汽把它悶死,然後再把它放在水裡煮沸,這樣可以把包裹在蠶繭外面膠狀蛋白進行融化,這樣包裹在蠶繭裡的蠶絲就容易解開了。如下圖:
大鍋煮繭
這樣是不是很殘忍,沒辦法,古人為了生存只能這樣,要不怎麼後來要崇拜蠶寶寶呢?其實應該是祭拜才對。
然後就是取絲,將30-50個繭的線穿過竹棒上的小孔,送入手動操作的線軸上,這是一個非常細緻的活,動作需要非常緩慢。如下圖:
取絲,又叫繅絲
取絲,又叫繅絲
以上是古法「繅絲」,很辛苦,工作環境也差,效率也很低。絲綢需要的蠶繭數量非常驚人,一斤的絲綢差不多需要兩三千個蠶繭,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絲綢均是奢侈品,只有大戶人家才穿得起的原因。現在即使現代化技術生產效率高,好一些的絲綢衣服一套也要賣到幾千元。
下一步是用溫水清洗這些絲線,去除融化蛋白的殘留物,之後就是織成布,染成各種顏色,做成各種絲綢製品了。
現代大機器生產條件下,效率高、生產環境好,質量穩定,但是別忘了,基本的工藝原理還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用機器代替人工,效率高了而已。
我們再看看現代大機器生產的工藝流程:
繅絲前的殺蛹、烘乾初加工
剝繭
選繭
煮繭
制絲
復搖
整理
檢驗
繅絲下腳料的綜合利用
很明顯,現代化達機械生產條件要好多了,生產效率高了、生產環境好多了,這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但是其基本原理還是古時候的基本操作,現代解決的只不過是生產效率和質量穩定。
由於率先起步,兼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中國絲綢業自此一直領先於世界,在規模、總量、品種、質量、技術、工藝等方面都遠遠走在前面,中國因而是世界絲綢生產和絲綢貿易的重心、中心和擴散源,代表著世界絲綢生產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工業革命後方才改變。
有時候,我老想一個問題,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因為農耕文化深厚,才導致缺少工商業文明的基因和思維。人也厚道,不像西方人那樣強盜雞賊。否則,要按現今商業邏輯算的話。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有收益權利的話,將近300-400年的專利收益,那得多少錢啊?那西方人不得世代窮死。
全文完,如果您喜歡,就給點個「贊」或者「在看」吧。謝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