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為上(修心為上如魚得水)
2023-09-19 07:36:32 5
近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曾說:「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這八個字,可謂道出了中國五千年來先輩們所提倡的「做人準則」。這不僅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濃縮,更是修身修心的崇高目標。
什麼是「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呢?
那就是我們做人,就必須要像銅錢的構造一樣,要懂得因時而變,也要懂得堅守本心,該怎樣,該不怎樣,這不僅要看自身的條件,更要看外部的環境。
我們為人處世,就不應該過分死板,也不能過分去鑽牛角尖,而是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順應社會的規則去做事。
正如同《周易》所言一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另外,我們做人還要有自身的處事原則以及內心的準則。有些不該做的事兒,我們堅決不能做。面對違背良心道德的事兒,我們要懂得別涉足其中。
所謂的「方圓」,便是要我們行「自然」之大道,別過分偏激,也別過分極端,而是在不偏不倚,規則有序的環境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老子有言:「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們做人方正卻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害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這一切,都是「方圓」智慧中的「度」。
而這個「度」,並非是人天生就擁有的,而是人在生活中「修心」修出來的。
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今日,其實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直都是沒變的,那就是要行「方圓」之道。
很多人就會認為,我做人品德端正,剛正不阿,為何非要「順勢而圓」,為何非要「方圓」相濟呢?
其實,做人過分「圓滑」,那就是小人了。相反,做人過分「剛正」,你在社會也很難混下去。因為過分極端的人,終究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在職場中,一個過分圓滑之人,他不是今天想討好上司,就會明天想拉攏同事。到最後,自己啥工作能力都沒有,哪管你拉攏了誰,又有誰會看得上你呢?
同樣的道理,一個過分剛正的人,他不是看不起別人的小手段,就是一副「不同流合汙」的模樣,那麼,又有誰會和你合作,與你做朋友呢?
所謂「太柔則廢,太剛則折。」過分偏激,過分走向極端,你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一個小世界。而只有你懂得「平衡」,不偏不倚,那麼你才能看清生活的全貌。
好比爬山,有些人認為山頂的風光和山腳的風光差不多,就不去爬了。而有些人認為,山腰的風光和山頂的風光差不多,就別折騰自己了。
說實話,你沒有登上山峰,又怎麼能知道「一覽眾山小」的全局視野呢?
「方圓」的原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一方一圓,才能看透世間萬象。
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我們該如何「修心」呢?就該讓內心平和下來,從而與自然環境相融在一起,不去輕易違背世道的規則,相反,恰恰是我們要順「道」而行。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所謂「道心通明」。你的性格和能力去到了哪個地步,那麼你就去行怎樣的「道」。
有本事的人,他們有大格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該要行「大道」。
而像眾多的普通人,他們缺少了該有的大格局,缺少了這種機遇和能力,那麼他們就該把家庭照顧好,把工作做好,這就是行「小道」。
其實,不管是何種「道」,都不過是「修身修行」的一種外在體現而已。
正如古人所言:「道無大小,自看人心;道有大小,一點便通。」
我們每個人「修心」,都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需求而「修」。更重要的,是為了能更好地應對外部的壓力和挑戰。
真正能把內心修好的人,他們無論面對何事都能「談笑風生」,內心安然自若。可謂是「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正因為能做到自主地調控內心,所以他們一般都能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不得罪人,也不討好人,而是自尊自強,坦蕩一生。
儒家的中庸之道,強調我們做人要「外圓內方」。
道家的自然之道,強調我們處事要「剛柔並濟」。
佛家的輪迴之道,強調我們內心要「靜化劫難」。
可總的來說,我們便是要學會如何「修心」。把內心修好了,你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修到最後,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一種「平衡」。
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樣的處事做人方式,便是一種最為「濃縮」的概述。
我們如果能像銅錢一樣,該變通時就變通,理智而行,該堅守時就堅守,明確原則。如此,相信我們能將原本躁動的內心撫平,進而洞悉這世間的本質。
一心,當為天地明鏡;一心,當為眾生畫卷;一心,當為大道無形。
文/舒山有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