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出自孫子兵法嗎(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2023-09-15 21:18:22 4
毛澤東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
這句孫子兵法箴言,很經典,很精闢,很有普遍性。歷代名將,終其一生的努力,都在追求這種用兵的妙境。毛澤東研讀兵法時,鑽得很深,悟得很透,用得很活,曾對這句兵法箴言做過非常精闢的闡述。
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結合現實的民族抗日戰爭,把「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軍事思想,創造性地理解為「錯覺與不意」。毛澤東認為,錯覺與不意就是:「有計劃地讓敵人產生錯覺,從而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與奪取主動權的方法,並且是很重要的方法。」
什麼是錯覺?
錯覺就是在抗日戰爭中,讓敵人產生錯覺,做出錯誤的判斷與選擇。草木皆兵是錯覺之一,聲東擊西是錯覺之一。要採取各種辦法欺騙敵人,讓敵人陷入判斷錯誤與行動錯誤的困境,從而導致敵人喪失其優勢與主動。
自古以來,沒有不犯錯的將軍,日本人也不除外,抗戰一周年來,日本在戰略上犯了五大錯誤。只要敵人犯錯,就有岔子可鑽,我們就有戰勝敵人的機會。我們要讓敵人多產生錯覺,最好讓敵人變成聾子、變成瞎子。
什麼是不意?
不意就是沒有準備。有優勢,沒有準備,就不是真正的優勢。毛澤東講道,懂得這一點,處於劣勢,但是有準備的軍隊,就可以對敵人發起不意的攻勢,把處於優勢的敵人打敗。我們主張以運動戰為主,遊擊戰為輔,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運動戰,可以攻擊敵人於不意,毫無準備之中。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要發動廣大民眾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寫道,要想做到「錯覺與不意」,需要有個前提條件,建立在發動組織廣大民眾的基礎上。只有把廣大民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才能對敵人開展廣泛的襲擊。只有依靠廣大民眾的掩護,封鎖行軍打仗的消息,才能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如果失去民眾基礎,什麼事情都不好辦。
這就是毛澤東卓越與偉大的地方,熟讀兵法且沒有生搬硬套,從來都是活學活用,並且從中吸取精華,結合實際情況,提煉加工成一套全新的方法論。就好比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頂級高手,學習了百家之長後,能融會貫通,打通任督二脈,發明出全新的招式與武功,最終成為一代武學宗師。
毛澤東對「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軍事思想,做了兩大創新與升華。
1、把「不備」,升華成「錯覺」。
毛澤東認為「攻其不備」是理想狀態,敵人也有警惕的時候,他們也懂兵法。所以單純地等敵人犯錯,露出岔子給我們鑽,還不如發揮我們指揮員的主觀性,主動讓敵人產生錯覺。這是毛澤東對孫子兵法的獨特的見解與創造性運用,理解的深度完全不同常人,像下象棋一下,走一步,看幾步。
2、要同廣大民眾結合起來。
歷代名將,都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但是沒有幾個人能把軍事與政治,軍隊與民眾有效地結合起來。為什麼明末沒有大規模的抗清遊擊戰爭?為什麼南明抗清戰爭很快會失敗?軍隊沒有得到民眾支持,就失去了勝利的基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毛澤東考慮問題,往往能從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中得到啟示,又善於從實際出發著手,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得出不同常人的觀點與見解。所以毛澤東強調,在民族抗日戰爭中,要想做到「錯覺與不意」,要想戰勝日本,就需要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