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來歷介紹(大暑的來歷是怎樣的)
2023-09-15 22:14:22 2
大暑的來歷介紹?每年7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天文專家解釋說,「大暑」期間這麼炎熱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放散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節氣最為炎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大暑的來歷介紹?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大暑的來歷介紹
每年7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天文專家解釋說,「大暑」期間這麼炎熱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放散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節氣最為炎熱。
一般來說,在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氣象上稱為「炎熱日」),中暑的人明顯增多。而當日最高氣溫達37℃以上時(氣象上稱為「酷熱日」),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溼度又大,更令人感到悶熱難當。
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
中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