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團有怎樣的引領作用(青春書寫時代答卷)
2023-09-16 09:07:56 1
□馬素娟 王玲玲 劉璐 文/圖
以青春之歌,譜奮鬥徵程。2022年4月,在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以下簡稱三全學院)的「青馬班」課堂上,黨委書記楊捷從「老家河南」講起,回顧了河南的厚重文化,他勉勵青年團員在刻苦學習中練就過硬本領,在社會實踐中擔當時代使命。
以奮鬥之姿,築時代輝煌。院長胡仕坤以《青春的「密碼」》為題在給「菁英班」團學骨幹講授思政課時,勉勵廣大共青團員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勇挑時代使命,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這是集結青春的號角,這是凝聚擔當的力量。領導幹部走上講臺,在思想引領中把牢青春航向,是三全學院的一項優良傳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廣大青年學子踐行「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決心,是三全學院共青團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新形勢下,三全學院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學院特色、青年特點的團學工作格局,並引領著青年學子踔厲奮發,奮楫爭先,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黨委書記楊捷為青年團員授課
院長胡仕坤為青年團員授課
定準「指南針」 全面提升團的引領力
人大代表裴春亮與青年團員親切交談
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三全學院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黨建引領團建,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青年,為青年團員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深化共青團改革,引領青年團員成長新航向。2017年9月,《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以黨發〔2017〕44號文件正式發布,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此拉開序幕。同年11月16日,校團委先後發布《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學生會改革方案》《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社團聯合會改革方案》。三大改革方案的出臺,為學校共青團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活力。
實施網絡思政,佔領青年團員思想引領新陣地。「青年在哪裡,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裡」。面對青年學生網絡原住民的特點,校團委以「搭建平臺、組建隊伍、打造品牌」為路徑,深耕「有態度、有溫度、有信度」的三全特色網絡思政育人品牌,牽頭成立「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組建「網絡素養提升」社團,以「兩微一端」為核心,逐步構建「雙核多維」的網絡新媒體平臺。
學業導師帶領青年團員共同研討
開展主題教育,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大平臺。堅持以課程化的主題教育活動為依託,以關鍵時間節點、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緊密結合時事政治,用好身邊紅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全校各級團組織先後開展「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等主題團日活動;連續10年舉辦雷鋒月、紅十月、勞動教育月等志願服務活動;持續開展科技文化藝術節、合唱節、社團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
改革暑期社會實踐,巧用社會大課堂。學校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至今已覆蓋學生近6萬人,有效地引導了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人民群眾中去。7年來,6000餘支團隊、1000餘支紅色團隊奔赴全國各地,建立71個實踐基地,舉辦了24場紅色報告會,開展宣講4000餘場,受到了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報導。
築牢「壓艙石」 全面提升團的組織力
社團文化節
健全的組織體系是提升共青團組織力的關鍵。長期以來,三全學院努力探索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新途徑、新模式,以提升基層團支部活力為重點,以黨建帶團建為保障,以基礎團建為抓手,以「三大工程」為突破點,力爭把每一個基層團組織建設成為教育青年的學校、團結青年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
黨建團建同頻共振。學校推行團建與黨建同規劃、同部署,形成了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黨團共建的工作格局。「將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共青團改革方案由學校黨委制訂下發,執行情況納入各級黨組織、相關部門和各級團組織的考核,確保制度執行到位,工作落實到位。」校團委書記馬素娟介紹。
基層組織活力迸發。全面推進班團一體化,持續開展團員先進性評價,覆蓋率達100%;探索社團建團、網絡建團新機制,在社團聯合會、大學生藝術團設立團總支,在各社團、藝術團各團隊設立團支部,不斷加強團的組織建設;廣泛開展創建遴選「活力團支部」和尋訪「十佳團支書」等活動;下發《共青團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委員會「三會兩制一課」實施細則》並認真落實,規範開展「三會兩制一課」、主題團日等基礎團務工作。
「青馬工程」「菁英工程」「團支部活力提升工程」高效聯動。制訂《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方案》,校、院兩級開設「青馬班」「菁英班」,以品學兼優的校、院兩級團學骨幹為主要培養對象,邀請學校領導、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黨團校教師、團學骨幹,通過理論培訓、志願服務、社會實踐、課題研究等方式為學生授課。「青馬班」班長尚航宇說:「『青馬班』的學習點燃了我的愛國熱情,提升了我的理論素養,從『青馬班』出發,我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實現了參軍報國的夢想。」
當好「勤務員」 全面提升團的服務力
校團委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中心,引導各級共青團組織把服務青年團員作為「生命線」,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為青年團員「辦實事、解難題」,針對青年團員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訴求,充分依託各種資源和渠道,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提供幫助,讓廣大青年團員真切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
聚焦三全育人,一站式共青團工作站踐行「一線原則」。在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把團學組織下沉書院社區,形成集思想引領、環境浸潤、管理協同、資源下沉、自我管理為一體的工作格局。線上運用釘釘管理平臺,實現遠程功能區管理、50餘項學生業務線上辦理、過程留痕;線下依託書院一站式服務中心開設社區管理、團學管理服務窗口,對所有學生各個環節數據實時記錄,常態化提供團建諮詢,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思想學習生活需求。
推動解決青年團員「急難愁盼」問題。近年來,三全學院的考研比例不斷攀升,但因醫學院校課程繁多,不少同學反映自習場所不夠,校學生會及時組織調研,把意見反饋給學校。校團委聯合教務部迅速反應,在聞德禮堂設置朗讀教室與考研自習室,24小時開放,並在教室裡放置儲物櫃、飲水機等,極大地方便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校學生會定期走訪校醫院、圖書館、後勤服務中心等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職能部門,不僅僅滿足於做「義務保修隊」「吐槽大窗口」,更要做「師生之橋」,雙向傳遞師生意見,拉近師生距離,維護學生權益,通過「我為同學辦件事」「全全服務君」等多渠道收集學生意見信件。截至目前,已立項75項,解決率100%,好評率連年高達85%以上。
以志願服務為抓手,辦實事、辦好事。在「網際網路+」學雷鋒活動中,大三學生劉浩傑堅持「日行一善」,積極發揮所長,幫助同學維修平板電腦等小電器,有時候忙得連吃飯時間都沒有。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張懿姝是該校西部計劃志願者團隊的一員。2021年,她懷揣熱情,來到了新疆哈密伊州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這一年中,她參與了大量的疫情防控相關工作,跑到不同地方進行核酸採樣,冬天零下一二十攝氏度穿著防護服到冷庫去,手腳都是僵硬的,暖寶寶貼墊在鞋裡都感覺不到熱。據統計,目前三全學院在校生100%註冊了志願者,2021年,參與志願服務11772人次,服務時長達277716個小時,形成了志願服務人人願為、事事能為、處處可為的生動局面。
打造「助推器」 全面提升團的貢獻度
「三全青年說」活動
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近年來,校團委對標新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聚焦主責主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著力提升對學校大局的貢獻度。
利用話劇的形式進行黨史學習
靶向施策,社會實踐轉型升級服務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以前,三全學院社會實踐1.0模式以校團委為主導,組織部分優秀學生組建部分社會實踐團隊開展社會實踐,受眾面較窄,影響力較小。2015年,學校從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形式、運行機制、教育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下發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管理辦法(修訂)》,構建了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完善了實踐育人模式,形成了100%全覆蓋的社會實踐2.0版本。2017年以來,學校開啟了社會實踐3.0模式,按照「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院(部)與書院相結合」「常任導師與學業導師相結合」的原則組織社會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學校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增添了活力,貢獻了青春力量。
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
科學謀劃,第二課成績單助力沉浸式、體驗式通識教育。2016年,學校出臺《通識教育實施方案》,構建了「三大體系、五個目標、六種能力、七個模塊」的通識教育整體框架。校團委積極融入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六年來,堅持「活動融入課堂,實踐融入課程」,通過制定教學大綱,配備指導老師,規範教學過程,完善考核方式,注重體驗式、實踐式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不同、目標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學形式,實現了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落地見效。目前,學校通識實踐課程(學生活動)分為校級課程、社團課程兩個層次,擁有課程389門,在實施過程中,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遴選了精品通識實踐課25門,彙編了品牌活動成果冊,極大提升了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三全學院將進一步明確思路,圍繞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全面推進從嚴治團,著力打造「聽黨指揮、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善打硬仗」的團學幹部隊伍,積極構建「三力一度兩保障」工作格局,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