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兒讀後感
2023-09-16 01:43:50 4
篇一:上尉的女兒讀後感
《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的一部重要且篇幅最長的小說,書描寫了一對戀人,在普加喬夫領導下的哥薩克革命的烽煙中,悲歡離合的故事。
書中主人公瑪莎是塞司令官的獨生女兒,溫柔美麗的外表下,有一顆堅毅果斷的心。雙親被起義軍所殺,她堅強的活了下來。為救情人彼得盧沙,更鼓起勇氣面奏凱薩琳女皇,終於使女皇赦免了他。兩人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瑪莎的雙親被起義軍所殺,她仍然堅強的活了下來,她與命運作鬥爭的的頑強不屈的精神令人欽佩。
普希金用他那支筆,把書中人物描寫得非常形象:瑪莎堅強溫柔,彼得盧沙正直熱情,薩威裡其忠實盡心,普加喬夫頑強起義,士伐勃林聰明陰險……
這本書教我學會堅強,與命運作鬥爭。只要有一絲希望都要努力堅持,要為人忠誠,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不能輕信別人,學會分辨真話和假話,做事要大膽……
如果有時間,我會把這本書多讀幾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相信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發現和收穫。
篇二:上尉的女兒讀後感
《上尉的女兒》在普希金的全部作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以同情的筆調敘述了18 世紀俄國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故事,它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民鬥爭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是最早介紹到我國來的俄國文學作品。果戈理說它是「俄羅斯最優秀的一部敘事作品」。
我讀完這本書,深深的被普加喬夫行為和人格深深感動,我認為他在這幾方面令我佩服。
一、普加喬夫是一位知恩圖報的的人。
格裡涅夫到白山要塞就職,中途為暴風雪所阻,巧遇落難的普加喬夫並與他結識,最後分別時格裡涅夫送給普加喬夫一件兔皮襖。後來,普加喬夫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白山要塞,當普加喬夫下令要絞殺格裡涅夫時,薩威裡奇前求救。普加喬夫這才認出格裡涅夫,是那個在旅店送兔皮襖給他的年輕軍官,普加喬夫很重舊情,把他釋放,並成全他與瑪麗婭的婚事。
二、酷愛自由、寧折不彎的英雄本色。
當格裡涅夫好意勸普加喬夫及早去央求女皇的赦免時,普加喬夫給他講了烏鴉與老鷹的故事,「與其吃死屍活三百年,不如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鮮血」,讚揚鷹的自由和勇敢,其實這也表現了普加喬夫渴望自由和獻身偉大的事業的理想。
三、具有正義感和對不公正行為的憎惡。
當格裡涅夫向他揭發他手下有欺辱孤女的行為時,他怒不可竭,聲色俱厲的說:「我要他知道,我會怎樣收拾那些專橫跋扈、任意欺辱百姓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領導這場農民起義。也正因為如此,起義軍所到之處都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總之,我認為普加喬夫是一位重友情、具有正義感的農民起義領袖,他領導的這次農民運動對俄國社會民主化進程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為農奴制的廢除奠定了基礎。
篇三:上尉的女兒讀後感 黃雪茹
懂得感恩是一個人內在素養的體現,感恩是一種生活心態,感恩是一種道德素養,感恩更是一種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學會感恩世界給了我們一個光明的生活空間; 感恩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感恩尊師教會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一切……彼得羅維奇與瑪麗亞的完美結合又給我們一個思考:這段 姻緣有著普加喬夫的感恩,有著普加喬夫的回報給他們的真心。
《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最後一部作品,它被人稱為文學史上的《天鵝之歌》。它以主人公彼得羅維奇與瑪麗亞的戀愛過程為主線,同時也描述了普加喬夫這個俄國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領袖。它講述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矛盾鬥爭,展示和歌頌了俄羅斯人民的熱情善良。彼得羅維奇和瑪麗亞的愛情甜美感人,深情 而忠心不渝。彼得羅維奇寧可受軍法處置,也絕口不提心上人的名字,不讓她捲入可怕的軍事審判。而瑪麗亞則歷經磨難,一直為愛人保全,自己做好了隨時赴死的 準備,最後又英勇無畏地去求救於女皇,使心愛人洗刷了冤屈,得以平反昭雪。
這部作品寫出了俄國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係問題;貴族的生活道路問題、農民問題;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多餘的人」、「金錢騎士」、「小人 物」、農民運動領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產生,大大促進了俄國思想的前進,有利於喚醒人民,有利於俄國解放運動的發展。普希金的創作對俄羅斯現實 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被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小說中最值得思考的形象——普加喬夫,最初只是一個流浪漢,後來竟成為了農村起義領袖。只因當時彼得羅維奇送給他一件兔皮襖子,他回報給彼得羅維奇的卻是 說不完的。他的確是個很重情義的人,不僅赦免了彼得羅維奇,還促成了彼和瑪麗亞的愛情。當彼勸他走回頭路時,他卻說:「天曉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 我的人都自作聰明,他們都是賊。我必須提高百倍警惕,只要打了一次敗仗,他們就會獻出我的腦袋贖回自己的一條狗命。」普加喬夫知道自己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已 經回不了頭,但他還要繼續向前走去……
歷史的發展讓普加喬夫想回頭卻回不了頭,「一切都晚了」,即使起義失敗了,但他的精神卻是永駐在我們心中。讓我們也學會他的這種感恩,去感恩給過我們幫助的人。
篇四:上尉的女兒讀後感
心滿意足地合上《上尉的女兒》,心安理得地接受普希金為我們書寫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的結局。主人公安德烈伊奇與米隆諾夫上尉的女兒瑪利亞的愛情故事,情節雖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最引我深思的卻是農民起義的領導人——普加喬夫。
普加喬夫起義發生於18世紀中後期的俄國,目的是為了反抗封建壓迫。正如導讀所言,普希金以同情的筆調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果敢機敏、受人民愛戴的農民起義領袖。
小說中的普加喬夫,重舊情。只因安德烈伊奇曾與他偶然結識,並送給他一件兔皮襖子,所以後來普加喬夫多次赦免了安德烈伊奇,並教訓了作惡多端的希瓦卜林,促成了安與瑪利亞的婚事。
然而,除去普加喬夫所有幫助安以及懲罰手下的表現,最讓我感到莫名傷感與無奈的,是安德烈伊奇勸降普加喬夫時,普用輕輕的語氣,說的一段話:「天曉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我的人都自作聰明。他們都是賊。我必須提高百倍警惕:只要打了一次敗仗,他們就會獻出我的腦袋贖回自己的一條狗命。」普加喬夫很清醒,自己一開始選擇的就是一條不歸路。
既然早知此路無法回頭,那為何還要闊步前行呢?
或許,歷史的發展就應如此吧——物極必反。回顧當時的歷史背景,俄國封建農奴制即將崩潰,資本主義關係日趨形成。貴族和專制國家不斷加強對農奴主壓迫,才會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抗。誰人不希望能夠寧靜祥和地過自己的生活呢?誰人不在戰火紛飛的時代渴望和平呢?誰人會無端的決心捨棄生命去爭取解放呢?我們假設:普加喬夫如果不起義,也沒有別人去起義,那麼他們只能被壓榨剝削,成為刀俎下的魚肉。而他們也正是因為不想再如此任人宰割,才會憤然而起,抱著「或許能成事」的心態,一幹到底。
普加喬夫在整個起義的過程中,就一定沒有想過回頭嗎?不是,至少從普希金的文字中,我們讀到了想要回頭的那個普加喬夫。普加喬夫有著很好很高的思想覺悟,他不是不想回頭,只是他看清「懺悔已經晚了」,明白自己是不會被饒恕的。
同時,他不能回頭。他自己選擇了不歸路的義無反顧推著他;農民等底層階級渴望推翻封建農奴制的強烈願望推著他;歷史長河發展中的滾滾激流推著他……亂世出英雄,他應是明確地感受到了肩負的責任。
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雖然普加喬夫無法回頭,但他也不需要回頭。還有,我想:他不是浪子,是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