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年發展成就統計數據(新時代十年內蒙古發展報告山河作證)
2023-09-18 04:05:07 1
山河作證
——新時代十年內蒙古發展報告之一
十年,山河巨變
天更藍了
水更清了
山更綠了
草原更美了
錫林郭勒盟烏拉蓋九曲灣蜿蜒曲折,像一條哈達鑲嵌在綠色大地上。 記者 王曉博 攝
118.3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猶如一幅氣勢恢弘的綠水青山「大寫意」畫卷。
這就是今天的內蒙古,是2400多萬各族兒女的美麗家園,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努力踐行生態文明思想,自覺扛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堅持不懈保生態、治汙染、促轉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堅定的決心,不懈的努力,融匯成藍天碧野的底色
無論是在內蒙古考察,還是參加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關注並反覆強調的重點。
「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2019年全國兩會上,為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內蒙古的生態區位有多重要?自東向西分布的大興安嶺、陰山山脈和賀蘭山脈,構成祖國北部邊疆的「生態脊梁」。豐富的草原、森林、溼地、沙漠、河流和湖泊資源,把這片土地裝扮得五彩斑斕,內蒙古也因此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
這份責任有多重?眾所周知,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基礎非常薄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佔全國的23.3%和23.7%。同時,長期的粗放發展,也留下了諸多生態環境的歷史欠帳,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內蒙古講大局、擔使命,必須肩負起、履行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
真正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旦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毫不猶豫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頭;
加快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萬裡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穩固、美麗亮麗;
……
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的重大部署和務實舉措,彰顯了自治區黨委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是內蒙古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胸懷「國之大者」的忠誠擔當,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嚮往的莊嚴承諾。
這是生態優先的綠色轉型。全區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72%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空間,紅線內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能力的項目;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將汙染企業拒之門外,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
這是直面問題的自我革命。完善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水汙染防治條例、溼地保護條例等,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實施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對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實行清單式、銷號式整改;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一追到底。
這是披荊斬棘的豪邁壯舉。大興安嶺「掛斧停鋸」;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等重點沙漠、沙地「鎖邊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湖兩海」綜合治理全力推進;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國土綠化科學推進;堅持把黃河大保護大治理挺在前面,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加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力度;河湖長制、林長制全面實施。
8月25日,內蒙古森工集團根河森工公司約安裡林場職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伐倒最後一棵樹的人」王鐵昌重回故地。記者 王鵬 攝
滾石上山,踏石留印,巨變的種子深深紮根,內蒙古大地綠意湧動!
不屈的意志,實幹的執著,創造出改天換地的奇蹟
阿拉善左旗宗別立「百萬畝」梭梭林基地,一望無際的梭梭林延伸向烏蘭布和沙漠深處,只有林地邊緣高低起伏的沙丘記錄著它嬗變前的模樣。
宗別立鎮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南緣,黃沙曾經一度越過烏吉鐵路,直逼賀蘭山。2012年,阿拉善左旗啟動「百萬畝」梭梭林項目建設,在宗別立築起一道梭梭長城,阻斷烏蘭布和沙漠向賀蘭山的侵襲。
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多倫縣Ⅱ號沙帶區域,漫漫黃沙不見了蹤影。人工栽植的百萬畝樟子松林,讓這個「寸草不生」的地方換了容顏,也為直線距離僅180公裡的首都北京,築起一道阻擋風沙的綠色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22億畝、種草2.86億畝,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畝以上,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全區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分別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塵暴天數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
阿拉善盟阿左旗騰格里沙漠飛播造林項目區。
成就的背後,是堅韌不屈的精神力量,是苦幹實幹的不懈奮鬥。
今年9月7日,中央宣傳部和國家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首屆「最美自然守護者」先進事跡,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蘇木山林場原場長董鴻儒光榮入選。沉甸甸的獎盃,凝結著這位83歲老人幾十年的堅守與付出。
60多年前,18歲的董鴻儒成為蘇木山護林站的一名護林員。從此,栽樹護林成了他放不下的事業。他和林場職工背著沉重的樹苗踏遍蘇木山的溝溝坎坎,飢食冷窩頭,渴飲山泉水,夜宿簡陋工棚,連續40多年,在蘇木山上建起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
在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進程中,內蒙古有無數個像董鴻儒一樣的平凡英雄。
人們不會忘記,大興安嶺深處那一個個「青山衛士」。他們克服沒水沒電沒信號的困難,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孤獨,默默守護這片林海。多少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他們與山林為伴、執著堅守。他們用青春年華描摹著大好河山的綠色畫卷。
人們不會忘記,在浩瀚沙海裡掀起一場場綠色革命的帶頭人。從寶日勒岱到王果香、殷玉珍,再到90後小夥李相儒,一代又一代治沙人與沙魔抗爭,向荒涼宣戰,在茫茫大漠種下綠色希望,將「死亡之海」變成綠色家園。
在廷·巴特爾的帶領下,薩如拉圖雅嘎查有很多牧民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場沙化退化現象。記者 馬建荃 攝
人們不會忘記,蘇和老人退休後放棄安逸舒適的城市生活,與家人一起在狂風肆虐、飛沙走石的阿拉善大漠中,築起了寬500米、長3公裡的綠色長廊;「草原之子」廷·巴特爾面對超載放牧加速退化的阿巴嘎草原,帶領牧民將草場劃區封育輪牧,探索出一條草原生態改善、畜牧業向好發展、牧民增收的新路子……
擔當使命、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正是因為崇高精神的薪火相傳,才有了今天內蒙古生態建設的奇蹟,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淨「氧吧」,京津的「風沙源」也變成了首都的「後花園」。
創新的成果,智慧的結晶,凝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力量
時間的巨筆,在這片土地上繪就了令人驚嘆的壯美畫卷,也在歷盡艱辛中書寫了經得起檢驗的北疆答卷。
「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世界上有很多地區都存在著利用率低下甚至不可利用的沙漠,如果都能像中國一樣把它們治理好、利用起來,那將是另一番景象。」
2021年9月27日,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前一天,親身感受了億利集團光伏治沙示範基地採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治沙新經驗後,時任賴索托駐華大使塞特納尼發出由衷的感嘆。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記者 王磊 攝
從治理沙漠到合理利用沙漠,庫布其給世界帶來太多的驚喜。這片沙漠一度被稱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經過幾代人接力奮鬥,鄂爾多斯探索出一條「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沙漠治理模式,使庫布其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布其治沙實踐被寫入聯合國宣言,被巴黎氣候大會樹立為「治沙樣本」。
今天,庫布其治沙模式、技術和成果已經走向世界,為全球3600萬平方公裡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和無數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貢獻著「中國方案」。
為美麗中國增色,為「中國方案」添彩,內蒙古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成果,何止一個庫布其。
秋日的通遼市阿日昆都楞草原壯美遼闊,一捆捆打好的牧草整齊排列,清澈的溪流潺潺湲湲。10年前,這裡因長期超載放牧導致生態退化,如今經過多年封禁保護,已是一碧萬頃。
秋日的阿日昆都楞草原。記者 伊得力 攝
草原是我區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保護草原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之一。在國家支持下,內蒙古連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嚴重退化沙化、不適宜放牧利用的草原劃為禁牧區,禁牧區以外的草原落實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並給予牧民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近年來,全區每年有4.04億畝草原通過禁牧得以休養生息,6.16億畝草原通過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萬戶的農牧民從中受益。
「帶薪休假」的草原生態逐漸向好,牛羊長膘了,牧民收入也增加了,內蒙古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新路子。
從「治湖泊」到「治流域」,「一湖兩海」摒棄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單一治理模式,採取生態補水、圍封禁牧、杜絕排汙、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汙染等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方式,「草原明珠」再生輝。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是內蒙古重要的三大淡水湖,猶如三顆明珠鑲嵌在內蒙古大地上。記者 孟和朝魯 王曉博 攝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途徑,內蒙古森工集團先行先試進行碳匯交易,把碳匯變成可量化、可增值的產品,把「空氣」變成了錢。今年8月森工集團又與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籤署林業碳匯戰略合作協議,攜手為推進「雙碳」戰略落實落地作出更多貢獻。
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統籌治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凝聚著智慧、汗水的先進經驗和模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並不斷轉化為人民的福祉。
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集森林生態觀光、房車自駕車營地等於一體,深受廣大遊客喜愛。記者 王曉博 攝
豪放「潑墨」
激情「揮毫」
綠水青山「大寫意」
還在繼續
北疆風景線將會
更加亮麗多彩
來源:內蒙古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