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渣滓洞逃出來的十五個人(最後一位渣滓洞脫險志士孫重逝世)
2023-09-18 00:51:31 3
澎湃新聞記者從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方面獲悉,紅巖老人、渣滓洞脫險者孫重於2020年12月31日7時9分在重慶逝世,享年96歲。
2015年4月3日,孫重(左一)手持鮮花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參加清明祭英烈活動。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據新華網介紹,孫重1925年12月27日出生於浙江定海,他14歲進工廠當學徒,抗戰時期隨兵工廠遷入重慶,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作為罷工工人代表被捕入獄,關押於渣滓洞監獄。
孫重24歲時越獄脫險(1949年1月27日)。越獄脫險後,孫重在重慶市總工會工作,1986年離休。
從獄中脫險後,孫重幾十年如一日義務到機關、學校、工廠等地講述革命經歷。離休後,他重返歌樂山,發起創辦「紅巖英烈史料研究會」,組建紅巖英烈親屬聯誼會,致力於紅巖精神宣傳教育活動,用一生不斷感染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新華網介紹,重慶解放前夕,孫重與江竹筠、羅廣斌、楊益言等革命志士分別被關押在位於重慶歌樂山的渣滓洞、白公館監獄,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大屠殺,300多名革命志士犧牲在黎明之前,僅35人幸運脫險,孫重是脫險者之一。後來,他們在獄中鬥爭的親身經歷由羅廣斌、楊益言創作出小說《紅巖》,為世人熟知。
孫重逝世後,當年從渣滓洞脫險的15位志士已經全部離世,從白公館脫險的志士尚存郭德賢一人。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新華社去年7月曾刊文《渣滓洞、白公館脫險志士: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介紹孫重和郭德賢脫險經過。文章當時寫道:流年似水,脫險志士們陸續離世,孫重和郭德賢是目前在世的兩位倖存者。70年來,脫險志士們始終不忘初心,理想與信念依然熠熠發光,並用一生不斷感染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70年前的11月27日深夜,歌樂山,黑暗如磐。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一個多月,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志士們滿懷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來。然而,國民黨反動派開始了滅亡的瘋狂大屠殺。300多名革命者的鮮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
孫重在密集的槍聲中醒來,他看到「貓頭鷹」徐林貴指揮射擊手把機關槍槍口伸進門洞瘋狂掃射。一時間,戰友們紛紛倒下,坐著的頭部中彈,站著的胸部中彈,高呼革命勝利的口號聲與槍聲混成一片,土牆彈孔斑駁,煙塵四起。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白公館裡,郭德賢聽見不斷有革命志士喊著「革命萬歲!共產黨萬歲」,倒在密集的槍聲中。她意識到,最後一刻來了。郭德賢換上入獄前穿著的旗袍,靜靜地坐在地板上,安撫著一雙年幼的兒女,等待最後的命運來臨。
就在這時,她突然聽見有人敲門,是大學生周居正。原來,由於渣滓洞關押人數眾多,特務大部分趕去屠殺,留在白公館的看守楊興典在平日與革命者的接觸中產生同情思想,打開了牢房,幫助他們越獄。
郭德賢趕緊給兩個孩子穿上衣服,和周居正一人背一個孩子,悄悄下樓後,一刻不停地跑。一路上難民洶湧,郭德賢翻過幾重山,一直逃到了近20公裡外的白市驛地區。
血與火中,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殺中脫險,其中白公館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
在脫險志士聯絡處,逃出來的戰友們抱頭痛哭。大屠殺後第三天,重慶解放,脫險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館,去幫助辨認遇難戰友身份。「太慘了,沒有全屍,有的只能看出有點像。」郭德賢說。
脫險的羅廣斌走進牢房,撬起屋角那塊木地板,將那面浸染著烈士鮮血的五星紅旗緊緊攥在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