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見證告別懸崖村開啟新生活(8K影廳直播北京大合唱)
2023-09-18 00:36:44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1月16日,中國電影博物館與國家大劇院合作,首次在影院大銀幕上利用8K技術直播了《北京大合唱》交響音樂會。《北京大合唱》是由國家大劇院策劃和主辦,以當代北京人的新視野、新格局,用音樂作筆,描繪出北京這座古城的獨特韻味。
「燕山腳下,拒馬河畔,萬裡長城如幕……」《北京大合唱》由知名編劇、作家鄒靜之填詞,圍繞北京「中軸線」宕開筆墨。五個章節連同序曲、尾聲,分為上、下半場演出。指揮家張藝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聯袂李欣桐、張文沁、孔迪、梁羽豐、王衝、陳冠馥等眾多歌唱表演藝術家,共同呈現了這臺氣勢恢弘的交響合唱。5G 8K技術是中國電影博物館搭建平臺,聯合推出的影院放映技術。此番交響合唱演出也是國家大劇院繼2020年8月成功實現全球首次舞臺藝術8K 5G直播後,2021年度首場8K直播。
中國電影博物館5G8K放映廳
據了解,8K放映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影放映技術,未來將在製作端、應用端對影視產業及生活其他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它的解析度達7680X4320,能呈現高達3317萬像素的動態畫面,畫面質量為2K的16倍,讓以前無法呈現的畫面細節纖毫畢現。作為全球首個5G8K影廳,中國電影博物館通過本次8K直播嘗試,將超高清畫質呈現在觀眾面前,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未來也將進一步探索未來5G 8K技術在劇場演出、體育賽事等方面的場景應用,以「電影 科技」的創新形式與多方開展合作。
東西合璧:既有黃鐘大呂,也有市井風情
一條古老的中軸線,平分了北京城的山河歲月。從南到北起伏變幻、巍峨平緩的中軸線之美仿佛就是一曲氣勢磅礴的樂章。交響合唱作品《北京大合唱》歷時兩年創作,充分展現了古都「龍脈」中軸線上的建築之美和人文風情。詞作者鄒靜之現場連線時表示:「我期望我們能以展現北京為目的,充分運用人聲藝術的豐富手段,不失根本地創作出一部有經典氣質的縱向可穿透時間、橫向可走向世界的作品,在這大的藝術追求下,不拘一點,以高而闊的視角,構建整部作品。」
《北京大合唱》國家大劇院演出現場
歌詞以北京幾千年的歷史為背景、為基石,由遠而近由表入裡的展現北京的歷史、人文、風貌、民情,既有黃鐘大呂,也有市井風情。由孟衛東創作的序曲《北京》《永定門》《天壇》《天橋》部分,運用了京韻大鼓、西河大鼓、北京民歌、京劇等曲藝元素,在當晚的演出中,西河大鼓表演者趙寧、戲曲演員王超以紮實的功底將極具老北京風味的旋律演繹出來,唱出了地域色彩濃厚的民風民俗。
既要體現北京歷史的千年縱深,也要彰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嶄新風貌。由唐建平創作的《天安門廣場》《鐘鼓樓》及尾聲樂章做出了一些新的嘗試:「從風雲際會的開國大典,到紀念碑前對先烈的緬懷,看到天安門廣場上的第一縷陽光,我想用音樂寫出新中國的第一縷朝陽、第一個晨曦。」而在表現歌詞「時間慢如水」的意境時,兩位花腔女高音張文沁、孔迪分別以「嘀」「嗒」之聲演繹,同時也表達出人與自然的對話,晶瑩透徹的高音樂器、木管樂器和花腔的結合描繪出水的明亮。女高音歌唱家李欣桐的獨唱則將時間的主題升華,表達出對生活、自然及萬物的思考和感悟。在尾聲部分,男高音歌唱家王衝、梁羽豐、女中音歌唱家陳冠馥及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濤、配音演員趙嶺也一齊加入,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共同以高昂熱忱的旋律描繪出萬民歡騰的景象,「北京,與你一起歌唱;北京,與你一起夢想!」
《北京大合唱》國家大劇院演出現場
古今對照:見過天,見過地,見過眾生盼平安
在當晚的線上播出中,電視主持人孔潔與作曲家孟衛東、唐建平,以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姜波還共同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細緻的導賞。四位嘉賓登上位於中軸線的正陽門上,暢談交響合唱《北京大合唱》的創作故事以及北京中軸線的人文風貌。本場直播及導賞環節的錄製,也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整場交響合唱首章為《永定門》——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本就是北京中軸線南端起始所在。「晨光一根針,霞光萬道線。刺破一夜黑,縫出滿天彩。霜打一地白,腳踩兩行苔,拉著駱駝進城門,彩雲披在肩。」鄒靜之寥寥數筆,便讓人聯想起老舍筆下永定河畔的「駝鈴古道」。「鄒老師(鄒靜之)的詞兒裡外裡透著老北京人那股勁兒,就是架著膀子的感覺,就是再窮也不脫下這身長衫的感覺。我在作曲的時候,也在儘量貼合他寫的那範兒。」孟衛東介紹說。
作為上半場演出的曲作者,孟衛東認為合唱前奏就得有北京的氣派,正所謂「永定門,在城南,九丈城牆看得遠。見過天,見過地,見過眾生盼平安,見過朝代更迭旗幟換。」他安排了最富地域色彩代表性的單弦牌子曲開篇,「這就必須要用到八角鼓,太平鼓(只有一面一張皮,沒有鼓筒),合唱團員手裡得有這兩件樂器。」孟衛東笑言,鄒靜之在舞臺腳本中沒少給演奏藝術家們「出難題」,「(清宮儀仗)大鞭子甩起來,要有三聲響,鄒老師把這也寫在文本裡了。我當時甚至想找個甩鞭子的到舞臺現場,後來考慮到安全性只能作罷。好在西方交響樂中有一樣樂器,就叫做『樂鞭』,兩個板子一夾發出聲響,那聲兒和咱們聽甩鞭子差不多。」
古都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全長7.8公裡。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說過,「北京城的壯美風貌,是由中軸線帶來的。」「作為古都北京的規劃軸線,中軸線符合《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規制沿革。從元代,也就是公元1267年,到1977年天安門建築群的完成,期間修建延續了七百年之久。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建築與城市規劃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古代禮儀傳統的物質載體,是代表東方神韻的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姜波介紹說。
北京中軸線居中所在,自然是開闊的天安門廣場。「以碑為念,以史為鑑,以人民為堂奧。登臨處,萬千旗幟,火一樣紅……」不禁令人聯想到1949年開國大典的激動人心,「天安門廣場在全國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下半部分鄒老師用四個字來定義,風雲際會。」作曲家唐建平介紹說,「按照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感情層層遞進。我們以女聲開場,長笛等樂器的加入,表現出雨花灑落,喇叭聲咽的感覺,寄託對逝者的追憶。而當朗誦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個節點,合唱推上去,將情感上的痛,轉化為精神上的昂揚奮進。三聲巨大的鼓響,敲擊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