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縣城面積(裡下河平原的明珠)
2023-09-17 20:05:09 3
寶應即將通鐵路,好消息,好消息
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裡下河平原西北部,揚州市北緣,屬寧鎮揚同城化外圍圈層,介於東經119°07′43′~119°42′51′、北緯33°02′46′~33°24′55′之間。下轄14個鎮、1個開發區管委會, 政府駐安宜鎮寶應大道88號。 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2017年,寶應縣人口89.49萬人,總面積為1467平方千米。
寶應縣秦時建縣,始名東陽縣、平安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境內獲「八寶」獻於皇帝,唐肅宗視為定國之寶,遂改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賜安宜縣名為「寶應」。寶應縣屬黃淮衝積平原,以京杭運河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西高東低;沿運河兩岸高亢,東西邊緣低洼;運東南北兩側略高,中間偏低。境內多數地區在海拔兩米左右,屬裡下河江蘇淺窪平原區。
2018年,寶應縣地區生產總值620億元,同比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6億元,稅收佔比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6%和9%。
寶應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地、國家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示範縣、 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 國家衛生縣城。
春秋戰國時期,寶應縣先屬吳國,後屬越國。
秦朝,建東陽縣,屬東海郡。
漢,改為東陽縣、平安縣、射陽縣地,先後屬臨淮郡、廣陵郡。
隋初,全部改為安宜縣。
唐肅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
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縣、鹽城縣、山陽縣、淮陰縣等縣。
明朝,隸高郵州。
清朝,改屬揚州府。
民國期間,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縣境解放時,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專區、泰州專區。
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
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寶應縣隸屬揚州市。
白鹿島旅遊區
白鹿島生態旅遊區(寶應湖國家溼地公園)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位於寶應縣城區西側,西依寶應湖,東鄰京杭大運河,淮江公路、鹽金公路在此交匯,距京滬高速10公裡,距寶應縣城8公裡,有縣城公交車直達。
白鹿島生態旅遊區
白鹿島生態旅遊區
2003年8月,白鹿島旅遊區建設集生態旅遊、生態住宅、生態產業示範於一體的有機農業項目,突出四大主題和生態園七大功能區。園區將成為蘇中城市近郊第一大森林公園,揚州範圍內第一家建在食客眼前的有機飯店。
縱棹園
縱棹園是國家AAA級景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寶應縣城區安宜鎮安宜東路1號。縱棹園系清朝喬萊(侍讀)故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清代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喬萊所建,佔地20餘畝。嘉慶元年,其孫捐園基「景賢堂」,建畫川書院。道光五年擴修,1983年修繕。當地政府1982年恢復原名,1983年修繕,2005年修葺一新。
縱棹園
縱棹園
縱棹園集北方名勝的典雅和南方園林的清秀於一身,已成為傳統風格的集休閒、購物、遊玩、賞景為一體的開放型園林,是寶應著名的觀光勝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現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入園觀戲的古戲臺及翦淞閣、竹深荷淨堂、畫川書院、八寶亭、背山臨流館等著名景點,號稱蘇北雕花園。
荷園
射陽湖荷園旅遊區是國家AA級景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座落在風光秀麗的寶應東蕩射陽湖畔,園區面積達1萬多畝,水陸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美,原始河湖縱橫,人文景觀獨特,享譽海內外。
荷園
荷園
寶應縣委、縣政府於2000年在射陽湖鎮、水泗集鎮西側建設了萬畝荷藕生態旅遊觀光園,園區內河溝縱橫,水網密布,是江蘇省蓮藕新品種引進和良種培育基地。
荷園先後吸引美國、紐西蘭、加拿大、日本、韓國、德國及港、澳、臺等中外遊客累計達50多萬人,法國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江蘇電視臺也慕名前來取景、採訪。荷園不僅成為歷屆中國寶應荷藕節的參觀現場,而且還成為第十八屆全國荷花展覽會遊覽景點。
寶應革命烈士紀念館
寶應革命烈士紀念館
寶應革命烈士紀念館
寶應革命烈士紀念館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為全縣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德育教育基地,始建於1976年,2001年6月重建。總佔地面積60畝。分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綜合服務區四個功能區,一期工程有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華克之紀念館,烈士墓區,祭掃憑弔廣場等。 [28]
寧國寺
寧國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由無塵和尚開山,原址在縣城葉挺路東首,名為寧國教寺,後易名寧國禪寺,迄今1368年。歷代僧、官多加修建,大雄寶殿匾額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寺藏明萬曆銅鐘,前後共6處,殿堂樓閣數百間,寺後有千佛樓,主供釋迦 ,樓內每根梁柱上雕刻的多尊佛像,形態各異,組成千佛繞毗盧的場面。清道光六年(1826年),大雄寶殿毀於大火,古寺瀕臨滅跡。
1993年3月,寶應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城隍廟、萬壽庵舊址上重建寧國寺。大雄寶殿匾額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
寧國寺正在依照規劃,通過寺院自籌,信眾捐募,逐步實施建設南山門殿、祖堂丈室、鐘樓、鼓樓、講經堂、齋堂、戒壇、佛教文物館等。興建寧國塔,規劃高度63.7米,取意為寧國寺始建於63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