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群眾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麼讓外省的群眾慕名而來)
2023-09-17 14:25:52 1
家長裡短、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看似一目了然,實則瑣碎複雜,「天理國法人情」交織在當事人怨憤哀痛的傾訴和針鋒相對的爭執中。
這樣的案子,李玉香已經辦了4200多起,涉及單位600多個、家庭5100多戶、金額上億元。越是疑案、難案、纏案、陳案,李玉香越是敢於迎難而上,勇於解決,善於解決。
李玉香,現任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勞動保護審判庭副庭長。今年是她參加工作的第34個年頭。
在李玉香的調解室,當事人往往來時橫眉冷對,劍拔弩張,走時談笑風生,同車而行。許多「疑難雜症」調解成功,無數當事人握手言和,甚至有外省的群眾慕名而來,點名向李玉香求助解決自家的煩心事兒。
有當事人評價李玉香有「化矛盾於無形,化堅冰為真情」的能力。她卻認為:「我沒有啥特別的本事,就覺得家事裁判不是簡單的你輸我贏,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誰對誰錯,要多調解,少敲法槌。」
圖為工作中的李玉香。鄭軍攝
「沒有父老鄉親的幫助,
我們兄妹七個活不下來」
大自然把南太行最秀美的景色留給了河南焦作,也讓這裡的道路崎嶇難行。在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的古道邊,1965年11月,李玉香就出生在這裡的一個小山村——廟河村。
年幼時貧窮的生活讓李玉香記憶猶新,大字不識的父母靠在貧瘠的土地上勞作養活了兄妹七個。為了貼補家裡生活,從七八歲開始,李玉香就光著腳上樹摘核桃、採柿子,背著小筐拾煤核。
「忙活一年也吃不飽,如果不是村裡老鄉的幫助,我們兄妹七個不一定能都活下來。」艱難的生活磨練了李玉香堅強不服輸的性格,同時讓她從小就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堅定了長大之後為老百姓服務的信念。
1987年,李玉香從河南省政法幹部學校分配到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
「那時候,人的法治意識並不太強,法院的工資也不太高。」李玉香回憶道。
守著清貧的日子,李玉香像一塊永不滿足的海綿,吸收著、成長著。每逢有新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出臺,李玉香都第一時間學習研讀。無論是庭審、合議,還是調查取證的路上,她利用一切機會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抽屜裡100多本筆記記錄了她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
圖為李玉香到當事人家中調解一起贍養案件。鄭軍攝
「我開始獨立辦案的時候,正好遇到國家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新舊體制、意識觀念都在碰撞,訴訟案件開始激增。」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李玉香按部就班地審理著承辦的案件。
經歷過一陣喜悅和忙碌後,她開始覺得自己的工作哪有點不對勁了:「我的案子審完了,判決書下達了,但是原被告都不滿意,一出法院門,我的工作是幹完了,但打官司雙方的矛盾還擺在那兒。」
她曾經手過一起贍養案,老人含辛茹苦養大的四個兒女沒有一個願意贍養照顧老人。李玉香審理判決後很長一段時間,老人又找到她:四個子女還在相互吵鬧指責,老人的生活沒有得到一點改善,還住在快要倒塌的老房子裡,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那個老人長得特別像我們村的一位大娘,那位大娘還周濟過我們家。我就想,如果是那位大娘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李玉香開始思考,該怎麼當好一名法官。
對老百姓來說,
不僅僅是為了拿到一紙判決書
「群眾到法院打官司,不是為了拿到一紙判決書,他們需要的是有人能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調解結案,實現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做起來並不容易。李玉香拿出了身上的韌勁、磨勁。
老何的女兒被單位開除,因信不過別人,選擇自己代理案件跟企業打官司,結果從仲裁、起訴、上訴、發回重審,九年下來老何還是沒有服判息訴。
李玉香分到重審案件後,首先登門拜訪老何,聊案件、聊生活。老何有情緒,經常給她吃「閉門羹」。
李玉香並沒有因此灰心,她另闢蹊徑,老何不開門,就在門上留條、留電話,用這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堅持。
倔強的老何終於意識到,法院是來幫他解決問題的,終於說出了心裡話:「法院不支持我的全部訴求,我該怎麼向女兒交代啊!」
李玉香一次又一次向老何釋法明理,最終案件調解成功。老何當場深深地給李玉香鞠了一躬。
多年後,李玉香到老何的社區做普法宣傳,聽說老何去世了,趕忙給老何的孩子打電話。
「李法官,謝謝你打來電話。我爸爸臨去世前還在念叨你,說你的案子辦得好,讓我們全家都不能忘……我一定聽你的話,好好孝敬母親!」電話裡傳來的暖心話語,讓李玉香更加堅定信心,要做一個真正化解群眾矛盾的法官。
充滿生機的土地種下的是豐收的莊稼,
而不是對抗和仇恨的種子
彼時尚且年輕的李玉香開始更多地選擇用調解方式實現案結事了,她明白了:「對於民事案件來說,審理判決是法官守護公平正義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1994年,王小三和王屯村委籤訂了一份30畝的土地承包合同,約定承包期為10年。1999年,王屯村委會將未到期的30畝土地收回,重新給了王小三5畝地耕種。
2006年,王屯村委會新班子上任後,要求王小三返還耕種的5畝土地,理由是:1999年至2006年期間,王小三重新耕種的5畝地未向村委會繳納承包費。
王小三覺得是村委會違約在先,不交承包費是對自己損失的補償。如果村委會堅持收回土地,自己就以死相拼。
王屯村新村委會認為和王小三產生糾紛的是上屆村委會,和自己沒有關係。
雙方就這樣頂上了牛,互不相讓。
李玉香意識到,這是一場原被告誰也不服輸的訴訟,下達判決書的那天,將會是雙方矛盾升級的開始。
李玉香沒有坐堂審案,她到村裡分別和村委負責人、王小三進行溝通,走訪周邊群眾,查看爭議土地,然後綜合施策,分頭釋法析理。
最終,劍拔弩張的雙方聽取了李玉香的意見,達成調解協議:新村委會再給予王小三3年耕種年限,不收取承包費;到期後王小三無條件將土地交給王屯村委會。
一場潛在的衝突隱患就這樣因調解被無聲地消除了,充滿生機的土地種下的是豐收的莊稼,而不是對抗和仇恨的種子。
在長期的調解過程中,李玉香「五心工作法」和「調解20法」逐漸形成和完善,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推廣。
後來,「五心工作法」和「調解20法」成為焦作法院培訓選拔家事法官的「必學教材」和指導家事調解工作的圭臬。
圖為李玉香的「五心工作法」和「調解20法」。資料圖片
默默盛放的玉蘭,
將芳香隨和風送入萬家
參加工作34年來,李玉香以「千錘百鍊、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投入到審判工作中。經她調解,即將分道揚鑣的夫妻破鏡重圓,互不往來的親屬重歸於好,千餘瀕臨破裂的家庭修復親情。
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李玉香家事審判工作室,成為全國首個以法官個人名字命名的家事審判工作室,先後被評為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全國法院家事審判工作先進集體,成為全國法院家事審判改革的一面旗幟。
2016年之前,李玉香已經榮譽等身:一等功、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法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全國模範法官、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十八大黨代表......
2016年,51歲的李玉香承擔起引導推動全市法院家事審判機制和制度改革的擔子,在天命之年開啟了新徵程。
圖為李玉香對社區的家事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鄭軍攝
李玉香推動在全市成立了43個家事調解工作站,組織調解員、志願者傾情化解家事矛盾,在焦作改變了存在了千年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現象,家事案件大幅降低,指導張冬香等老黨員創建的「冬香好媽媽家事調解工作站」成為全國基層調解的樣本。
看著李玉香超常規、超體力的付出,他的愛人不止一次勸過她:「五十多歲的人了,不能太拼了。」她笑著說:「我再撐兩年,等年輕人頂上來,我就能喘口氣了。」
李玉香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細水流長的奉獻,沒有跌宕起伏的傳奇,卻滿是煙火人間的情懷,仿如牆角默默盛放的玉蘭,將芳香隨和風送入萬家。
點擊回顧:見證——百年百場人物採訪 ↓↓
觀歷史·歲月老人傳
謝覺哉:「不看案卷,還要最高人民法院幹什麼?」
雷經天剛宣判黃克功死刑,就收到了毛主席的來信
「一女三嫁案」,馬錫五是這麼判的
黨鴻魁:「咱們邊區的監獄,就是學校」
他曾當眾釋放7例「二流子」人犯,被老百姓譽為「奧青天」
習仲勳:把屁股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
王子宜:法庭審判可以多吸收人民來旁聽
從童養媳到黨史上首位女庭長,她勇闖險地抓捕叛徒,就地槍決!
英雄秦紹勤,開膛剖肚在北門,寧願自己死,也不連累人。
那個在村頭調解爭水糾紛的人,是人民政權的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他被「一磚頭打到延安」,毛主席風趣地感謝國民黨特務
紅色司法的多個「第一」,都與這個人有關
面對家人反對入黨,19歲的他說:「信者不懼」
愛豆
憶往昔·開路先鋒談
憶往昔
紅色中華反貪第一大案,打掉的老虎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法大校名中「政法」誰提議的?有何深意?
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學人,卻不該被遺忘
剛解放,婦女慘遭迫害的案件為何時有發生?一份報告催生婚姻法
手持任狀,孤身赴任人民政權第一個省會城市法院
軍法上將!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
70年前,他主審的大案判決書全文在報紙公布
把培養新人當成光榮任務,楊秀峰身後不留骨灰
「偽法院即日停止活動,所有權力歸由華北人民法院!」
愛國無罪,他是營救「七君子」的少數民族大律師
刑法剛剛實施就不照辦,誰還相信我們會依法辦事?
將國民黨絕密文件交給周恩來、協助運送電臺……後來受邀出席開國大典
親歷七位最高法院長,他有何感悟?
王永成:在死刑覆核一線奔走三十餘年
傅旭梅:一個人和他的時代
費宗禕:「參與起草民法典,今生不枉此行」
沈關生:曾參與1956年審判日本戰犯的他,後與經濟審判工作結緣
蔣志培:從「北大荒」知青到知產司法保護「尖兵」
蔡小雪:27載激流勇進,行政審判的守望者
高貴君:「最高法院辦理的刑案,必須讓人挑不出毛病」
看今朝·時代楷模講
「我沒事,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
17年前「老鐵」,迄今滾燙!
「姜姨」來了
馬彩雲法官離開5年後,她身邊的人這樣說……
桑曲一滴水
周春梅:「說實話,幹實事,脊梁不彎」
魏晶晶:紅土地上的「孺子牛」
18年前重返墨脫,如今他怎麼一點兒都沒變?
方金剛:用生命踐行著人民司法為人民的誓言
是什麼讓他放棄當鄉鎮領導,選擇從書記員做起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
下鄉歸家,燙衣竟然燙下來十幾隻蝨子!
翻開李慶軍的19本日記,我們好想他
被人持斧威脅、火燒家門、黑磚砸窗……這位新疆法官為何說「我不怕!」
宋魚水何以成為宋魚水?
被稱為「生死判官」、刑事審判「掃地僧」,他卻自評很普通
原市政協副主席謀殺交通局長一案,他是怎麼判的?
黨校學習中誕生的「法庭上的獨孤九劍」
與「老賴」博弈、不懼死亡威脅……這位80後執行法官為何這般血性?
窯洞裡,她俯身去摸當事人傷殘的雙腳……
從軟體項目經理到金融法院法官,「兩捐骨髓」的愛心法官為法治代言
案件延期了,庭長卻再也沒回來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記者:趙棟梁丨通訊員:王有利丨編輯:周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