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罵朋克(恐怕不是一檔綜藝節目能闡釋清楚的)
2023-09-17 23:13:02 3
性手槍樂隊演出中,最左邊是貝斯手席德·維瑟斯,其形象是朋克人群的標準造像。
在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中,喬杉向馬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是朋克嗎?」隨後,節目組在微博上貼出了「朋克就是年輕人更喜歡的一種狀態」這樣的解釋。這個回答因為太籠統而且「陽光」,遭到了不少朋克樂迷的嘲諷。
「朋克」一詞嚴格說來有兩種含義——一種生活狀態和一種音樂形式。無論是哪一種含義的朋克都發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英國。此時的歐洲處於災難性的經濟蕭條之中,英國的鋼鐵和煤礦業遭受重創導致全國經濟下行。這種情況下,「朋克」的生活方式作為美國嬉皮士生活的「歐洲貧窮版」開始在英國年輕人中流行。
和嬉皮士一樣,朋克講求消解權威、反對主流、保持真實和直接,但與嬉皮士相比,朋克則將犬儒和解構進行得更加徹底,他們不追捧任何明星(例如鮑勃·迪倫或約翰·列儂),甚至對自己都進行嘲笑和抗拒。例如中國著名的朋克搖滾樂隊「頂樓的馬戲團」,他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叫做《朋克都是娘娘腔》。
在這樣的人群中誕生的音樂形式,就是朋克音樂。它講求使用最為簡單的三和弦,快速激進的鼓點和簡潔的旋律。無論是編配、歌詞還是作曲,要的都是那種去除所有矯飾後的簡單明快,所以過往搖滾樂中那種憂鬱的小調和弦、複雜的吉他solo在朋克音樂中是完全沒有的。如果流行音樂的訴求是「美」,那麼朋克音樂要的則是「直」。
隨著1975年「性手槍」樂隊和帕蒂·史密斯在英國及美國分別橫空出世,這種簡潔有力、直抒胸臆的音樂風格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席捲了全世界。而「性手槍」的貝斯手席德·維瑟斯那種乖張暴躁,帶有自我毀滅傾向的形象更是朋克人群的標準造像。更誇張的是,作為一個樂隊的貝斯手,席德基本上不會彈貝斯。朋克音樂中「態度壓倒技術」的概念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90年代後期,朋克搖滾在中國得到了極大流行。這主要歸功於花兒、腦濁、新褲子、反光鏡等流行朋克樂隊的活躍。他們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朋克音樂的反主流性質和簡潔的編配,但在詞曲上相對比較柔和悅耳。90年代末的流行朋克浪潮在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朋克音樂聽眾,而一些更加「原教旨」的朋克樂隊例如生命之餅和頂樓的馬戲團也隨即誕生出來。
所以「朋克是什麼」,其答案遠比《樂隊的夏天》官微所說的要複雜和陰鬱。「朋克」兩個字,包含了年輕人與成人世界的抗拒,是他們衝破所有束縛的渴望,是他們青春期剩餘能量的釋放。他們並不一定更喜歡朋克的生活狀態,但這樣的狀態,是每個人青春期裡不肯長大與矯飾的執拗。
□優作(樂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