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古今字義大家咋記憶的(漢字達人繁文縟節師其表)
2023-09-18 09:59:26 2
【上期答案】
【辨析】
「縟」為形容詞,部首為絞絲旁,與「繁」的部首「系」( mì)同義,這個部首的本義指的是絲線、細絲,後來用絲線容易糾纏混亂在一起的特點,把這個部首的意思引申為繁多、煩瑣。注意「縟」不要錯讀為rú。也不要錯寫為「褥」。「縟」與「褥」在古代漢語中可以通用,然而在現代漢語中則有區別。「褥」為名詞,部首為衣字旁,與衣被類相關,常見詞有「褥子」「被褥」。
【起源和演變】
《說文解字》裡解釋「縟」為「繁採色也」,本義為繁密的彩飾,後來發展為繁多、煩瑣的意思。歐陽修《秋聲賦》「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一句中,就用「縟」來形容草茂盛、繁雜的樣子。
【字裡字外】
「繁文縟節」出自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主持禮儀的人又表示說,如果把一些不必要的多餘禮節和煩瑣的儀式省去,那麼一年以後就可以再次祭祀了。
「繁文縟節」一詞含有貶義,然而並不能簡單地以「貶義詞」來定義它。
「文」是儀式的意思,「節」是禮節的意思,儀式一般指的是集體性的表示尊重的形式,禮節一般是指個人性的表示尊重的形式,二者合稱「禮儀」。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規範,這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到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向來重視禮儀,強調有禮有節。但凡事有度,如果禮節多到超過了合適的狀態,那就是繁文縟節了。
【佳字共賞】
@別問我是誰
@李鬱
@錦書墨痕
---------------------
【本期題目】
【釋義】
去掉繁雜部分,使它趨於簡明。
【例句】
■■■■,開示來學。
----明·王陽明《傳習路上》
■■■■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清·鄭板橋
---------------------
【參與方式】
1、將正確字形書寫在紙張上並照相傳給我們。
2、將手機調成寫字板模式寫下答案並截圖給我們。
我們將從每天的答案中選出部分作品與大家分享。
別忘了轉發到朋友圈給小夥伴們炫耀一下!
快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