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icManDiary有關晶片植入體內的故事
2023-09-18 10:19:49
有一天醒來我發現手上的多了一片創可貼,貼在了我的拇指和食指之間的一個小傷口上。那是我前一天參加跆拳道比賽時留下的傷口。前一天我去哪兒了,在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慢慢地,一連串的畫面在我的腦中一一浮現:閃光燈、觀眾的歡呼聲、刺鼻的防腐劑味道以及手持特殊注射器的紋身男。
「好吧,再沒有任何退路了。你不是想改變這個世界嗎,就去做吧!」我這樣想著。我最終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將NFC生物晶片植入到我的皮膚下面。
沒錯,這些完全是好萊塢式的電影情節:
但在現實中,遠沒有那麼酷和簡單,這是我在此次試驗中最先體會到的。為了植入晶片,你需要一支3毫米粗針管的特殊注射器。比醫用常規針管要粗得多。
在這過程中不使用任何麻醉劑。注射師給了我一個燦爛的微笑並說了些 「如果你能握緊拳頭的話就不會感覺痛。讓我們開始吧!」諸如此類的話。當我還在努力理解注射師所說的這些話的時候,我發現注射針管已經扎進了我的手。我好像聽到了鋼製針管在我皮膚下注射的聲音。
一名出色的晶片植入者-M.D.
整個注射過程僅用了5秒鐘都不到。其疼痛感就相當於抽血化驗的感覺—手指、血管和屁股同時產生疼痛。所以下一次的話,最好還是進行局部的麻醉(起碼噴霧麻醉)為妙。
不錯,下次必須使用麻醉劑。顯然,與晶片植入技術有關的問題不計其數,如果都寫在紙上的話,拼起來的話將比整個銀河系的面積還要大。為了解決其中大多數的問題,我們將需要開發新一代的晶片,但必須要基於早期接受者的反饋才能不斷更新升級。
為那些非專業領域人士以及第一次聽說的人準備的補充說明:就在幾天前,在SAS2015峰會上我們將來自全球最頂尖的安全信息專家、領導者以及數名卡巴斯基實驗室員工聚集到一起,共同參與皮膚下植入晶片的試驗。
一同參與試驗的還有兩名志願者:我自己和卡巴斯基實驗室歐洲人事部主管Povel Torudd。Povel Torudd是瑞典人,但目前居住在倫敦。
這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晶片呢?它是一個極小的(大小僅為12 x 2毫米)微型裝置,最多可儲存880位元組內容,一旦植入後能與周邊高科技設備進行交互作用,包括智慧型手機及其應用程式、筆記本電腦、電子鎖、公共運輸進入閘道以及各類物聯網世界的例子。所有交互過程均採用無線技術,觸摸即可啟動。
正如往常一樣,』植入晶片』的主意是大家在酒吧一邊喝酒一邊討論網際網路發展的時候定下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可能是第一個受大型機構資助的俄羅斯人生控體,該機構與本次試驗的結果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
我和Povel是在SAS2015峰會之前3個月才決定參加』晶片植入』試驗的。還是在酒吧:我們坐在一起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討論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談論的話題包括:網際網路的顯著優勢以及諸如技術陳舊的一大堆網際網路缺點,而陳舊的技術之所以還在使用的原因可以引用尼爾?史蒂芬森在其《編碼寶典》科幻小說中一句最經典的臺詞「摩多不是那麼容易進去的」:道理很簡單,老的技術通常已為大多數人所熟知和了解,且上手操作簡單;此外所有目前的電子和軟體技術在現有框架內建立和測試。在取得成功的同時,公司的利潤空間也已被壓縮得很小以至於只有採用量子學技術才能計算出來,而一旦新開發技術發生與老技術不兼容的問題,你的公司將立即被打回原型。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長期以來都使用密碼認證的方法,關於所存在的缺陷,所有信息安全行業業內人士都已達成了共識。
在酒吧我們一直暢聊到了深夜,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我們認為現在到了表明立場以及改變世界向更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候了,而且是以一種激進和大眾時尚的方式來展示屬於我們自己的創新(假設不會受到所謂30年更新循環期的影響)。並沒有任何人強迫或要求我們將晶片植入體內,同樣參加此次試驗也是毫無報酬和自願的。
對於生物體與計算機之間的協同效應我深表關切–未來不可避免將面對–這將使仿生學成為高科技的一個分支。問題在於許多現代技術在開發時,不可避免地都疏忽了安全和隱私方面的問題。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卡巴斯基實驗室歐洲研究人員David Jacoby只花了極短的時間就成功入侵了自己的智能家庭。
然而,一臺聯網的咖啡機或智能電視根本無法與人類生物體相提並論。我對參與該試驗志願者的要求有兩個:一是能夠了解該技術的優點,二是能發現其缺點和漏洞。隨後通過將一些相關保護方法概念化後,在有生之年將其開發成形。
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後代成為仿生網絡犯罪分子手下的受害者—這樣的事情遲早將會發生,統計數據將會告訴我們一切。
從理論上說,大範圍應用體內植入晶片依然至停留在想像的階段。未來不僅可能會被用於打開辦公室和家裡的大門以及車門,還可管理數字錢包以及無需密碼的情況下開啟設備(晶片本身可以作為標識符使用)。如果高科技繼續高速發展的話,密碼保護方法將很快消亡。
此外,植入晶片也可用於重要個人數據的加密存儲器,包括:醫療記錄、個人檔案以及護照資料等內容。其好處不言而喻,一旦這些信息被洩露的話,你就能知道是誰在什麼時間以及因為什麼原因訪問了這些內容–當然是為了個人隱私考慮。
對於我自己來說,還確定了本次試驗的五大目標:
1.確定在手提重物時是否有不適感…畢竟皮膚下植入了一個微型個人電腦,包括對主觀感覺、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態的評估;
2.評估這一技術的潛力,例如:從短期和長遠看是否真的能在現實生活中可行;
3.找出該技術的缺點,例如:形狀因子缺陷以及易於受到現有主流和有針對性威脅的攻擊;
4.評估法律、宗教問題以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5.最後,製作一份詳盡的「常見問題與解答」。
為此我們保證將儘自己100%的努力來回答所有的問題,沒有任何限制條件。我認為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最重要目的,畢竟只有經過激烈反覆的討論才能找到真理—因此就讓我們一起暢所欲言地辯論吧,但只有一個前提條件:辯論時無論是否立場一致,都必須尊重對方的觀點和舉出的例子。禁止一切無禮和暴力的行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俄羅斯人,首次飛入太空的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曾經說過:」Poehali(出發)!」
接下來的第二篇博文將集中討論關於選擇正確位置植入生物晶片的話題,此外還將帶來我們的首次自編程序的經歷。
附言:所有博客和推特內容都可以在網絡內搜索#BionicManDiary標籤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