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
2023-09-15 15:27:55 3
梁啓超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他是怎樣教育子女的呢。看看下面的書信作文吧。
梁啓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一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
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同時,梁啓超強調責任的重要。
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梁啓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二
梁啓超的家教有三大特點,一是盡興,就是將興趣和能力發揮到極致;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約束感性;三是隨緣,就是對得起失敗,順其自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富強,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一個家庭同樣要有家規,形成良好的家風。我家的家風就是「誠實、孝順、謙遜」。
從小爸爸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守信。記得有一次,我把媽媽喜愛的香水拿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香水瓶被我們一不小心打碎了,我回到家立刻向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並沒有怪我,而是對我說:「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香水瓶打碎了沒有關係,而誠實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從此我便把「誠實」二字牢記心中!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從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的孝順,就被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從來不和爺爺奶奶頂嘴,家裡的大小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徵求爺爺奶奶的意見。有時候奶奶發脾氣,爸爸總會笑著向奶奶不停的討好。事後還會教育我說:「奶奶年紀大了,有時候做事會發脾氣,甚至不合情理,但我們一定要讓著奶奶,多順著奶奶。」我暗暗發誓,我也一定要做一個向爸爸媽媽那樣具有孝心的人!
有人說成功來自于謙遜。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去年的一次期末考試,我考了全班第二名。我非常得意,我那狐狸似的尾巴又翹了起來。家庭聚會時,我還在舅舅、舅媽面前賣弄,媽媽用警示的目光看著我,我卻不以為然。回到家中,媽媽先是嚴厲的批評了我,之後又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取得一點小成績,就在別人面前賣弄是不對的。你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正,還有很多的知識要學習,要謙虛才能不斷進步。」我慚愧地低下了頭。
因為有了這些簡單而質樸的家風家訓的影響,我才收穫如此豐富,我要牢記長輩的話,將我家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充實美好。
梁啓超家庭教育助成長的書信三
近來讀《梁啓超家書》,感觸頗深。這本書上接《曾國藩家書》,下啟《傅雷家書》,是傳統家教與現代家教結合的典範。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現在中國人很忙,尤其中國的爸爸更忙,忙什麼?忙著賺錢,賺錢為了什麼?為了孩子。當忙碌的父母以忙碌為藉口把孩子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推給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忽略了家庭的教育,孩子慢慢產生問題並堆積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時,忙碌的父母才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時發現為時已晚,並不是所有的樹木能做到「樹大自直」的,已經彎曲的樹不是花錢就能正過來的。家庭教育的缺席尤其是爸爸在教育上已經缺席了很久,總說自己忙的爸爸們,不妨看看梁啓超,重新思考一下什麼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掙錢養家就是合格的爸爸嗎?忙不是理由,世界上最忙的工作應該是美國總統,可歐巴馬也陪孩子吃飯遛狗,管孩子學習起居。所以說,時間不是問題,觀念才是問題。
之前對於梁啓超的認識和了解僅僅限於近代的變法革新運動「公車上書」,在講授這課時也僅僅浮於表面,沒有深入關注他。慈谿太后戊戌政變後,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梁啓超之後開始流亡日本,之後的事大略了解了一些,對這個人物並不深入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只是一個政治標籤,看了這本書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憂國憂民,勤奮著書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從自己的社會際遇和閱歷出發,以獨特的教育方法將自己的學識和感悟潤澤在兒女上,使九個子女各有所成,堪稱中國家庭教育的開楷模。
在9個成年的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人當選院士。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這本書中的家書也是節選的一部分,在這些給他孩子的書信中,我看見的是一位對兒女殷殷期盼的慈祥和藹的父親,雖然一年到頭天南地北的跑,跟兒女相處時間不長,任教、演講、著書立說,忙碌異常,但是他從未因為忙碌而放棄對兒女的教育。他不僅僅在金錢方面給孩子以支持,更關注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不僅注重學習,更注重孩子們修身和養性。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他沒有打擊施壓,而是細心開導。如次女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英文有些困難,一次考試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為此極不痛快。梁啓超得知後寫信鼓勵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這些書信是一個教育家爸爸的教子良方,也是一部關於子女修身、養性、齊家的立世箴言。
在政治上,梁啓超或許確實不算成功,但他的謙遜、敏銳、自省、坦誠,卻讓他成了一位與時俱進、勇於認錯、既不假道學、也不老頑固的「無代溝」好爸爸。對子女的個性選擇和發展意願,梁啓超一直基於平等、尊重的立場,諄諄勸誘,從不讓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斷為圭臬。對每個孩子的特點梁啓超都會用心揣摩、體察,因材施教,對他們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慮和安排,然後,還會反覆徵求孩子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如次女思莊留學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1927年8月,思莊讀大學已一年,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啓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願,但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的興趣,她十分苦惱,向大哥思成敘說。梁啓超知道後,心中大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思莊遂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梁思禮提起父親的教育,曾說:「父親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對我的哥哥和姐姐影響較深,他一生精心指導子女,細心進行教育,對孩子沒有太多的苛求只是鼓勵我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面對職業的選擇,又有幾個父親能做到梁啓超這樣。所以梁思成說:「父親的『遺傳和教訓』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與成績相比,他更關注孩子的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梁啓超教育子女褒多於貶,以鼓勵為主,尤其強調生活的趣味。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梁啓超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他寫信告誡在美國留學的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在指點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啓超反覆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且要勞逸結合,「多遊戲運動」,尤其注重心性的養成,「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事實上,相對學業,梁啓超更關心孩子們的身體。在梁啓超的父愛裡,只有子女,沒有自己。他對孩子的任何幫扶勸導都是以對方的終身幸福為考慮的,正因如此,在他看來,學業成就,遠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