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無好壞過則成災(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2023-09-14 21:15:21 3
用人是個技術活。人用得好,則大事可成;人用不好,則後患無窮。什麼樣的人可堪大任?對此,古今中外的不少帝王將帥都有自己的標準,劉備也不例外,他在用人上有個排除法——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備去世前,對「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的馬謖一直沒有重用,原因之一就是他認為此人「言浮誇,輕敵。」臨終前,他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似乎並沒有真正把先帝的話當回事,在劉備去世後仍「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在蜀魏一次重要之戰中,馬謖「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勝戰之計迷惑了諸葛亮,他「違眾拔謖」,命馬謖為主帥。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蜀軍慘敗失街亭,諸葛揮淚斬馬謖。
歷史上,被不實之言迷惑的,不只是諸葛亮一個人。唐朝的李元平熟讀兵法,深通謀略,「喜為大言,常論兵,鄙天下無可者」。唐德宗年間,李希烈叛變,在確定誰來守衛汝州時,李元平一番言過其實的豪言,把皇帝灌得迷迷糊糊。結果上了戰場,言過其實的李元平被對手「一笑而縛之」。
一些人為什麼愛說大話?這是因為說大話風險小、不擔責,說得巧還可能達到目的、撈到好處、受到重用。「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於是乎,個別人刻意用言過其實的大話取悅上級、騙取信任,以謀爬升或重用。殊不知,言過其實看似高水平、高姿態、高見解,其實恰恰暴露出一個人思想的淺薄、人格的平庸和作風的虛浮。
孔子有言:「巧言亂德」,意思是說,只有那些才疏學淺的人,才會藉助嘴上之巧言來掩蓋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僅不會自吹自擂,反而會謹言慎行,更不會故意把自己的能力和成績「拉長、吹大、墊高」。
最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再獲成功。在上報海水稻的產量時,袁隆平反覆叮囑科研人員:「一定要真實真實再真實,就低不就高,絕不能有一丁點兒水分。」其實不僅是這次,每次的試驗田,袁隆平都會主動給自己試稻的產量打折。比如2011年11月,他的第5號試驗田按照慣用的「七五折」計算後,每畝的淨產量為980.4公斤。但袁隆平以當年實驗環境較好為由,說服驗收專家用更苛刻的標準計算淨出率,最終公布的結果是畝產926.6公斤。
「天下為公,唯有德者居之」。言過其實者,在「德」上首先是不合格的。重用這樣的人,輕則事業受損,重則國家受害。蔣幹自吹自擂,毛遂自薦去吳國當說客,結果成為周瑜反間計的利用者;趙括紙上談兵,兵敗長平,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列寧說:「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同志指出:「說空話、說大話、說假話的惡習必須杜絕。」他還著重強調,不要講「過頭話」。言過其實的背後是能力低虛。對這樣的人,只要稍加用心,就能看穿其本質。
康熙在位時,一名官員奉旨去祭陵,這名官員肚子裡有點墨水,於是想趁機表現自己的才華,以謀祭陵回朝後得到重用。誰知康熙看了其遞上的長達16頁的奏摺生氣地說,言過其實,華而不實,這點小事竟用了這麼長的奏摺,看來是個無用之才。不但沒有提拔這位官員,還將其革職。
「兵,死地也」,「易言之」招敗。後蜀將領王昭遠好讀兵書卻大言不實。領兵從成都出徵時,他自比諸葛亮,酒酣之際更是攘臂狂言:「吾是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結果一上戰場,他戰敗棄甲而逃,藏在老百姓的穀倉下面痛哭流涕,很快被宋軍俘虜。
部隊是要打仗的,「不可求之言語,獨見之於戰耳」。重用了言過其實的說大話者,平時貽誤部隊建設,戰時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明辨虛言,注重實績,重用「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實幹家,重罰言過其實的「吹牛派」,久而久之,說大話就會沒有市場,說真話便會蔚然成風。
(作者單位:武警青海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