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30句(極致的修身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2023-09-17 12:54:07 3
論語經典30句?【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論語經典30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經典30句
【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給孔子陪坐。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迅速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哂然一笑。孔子又問:「求(冉有),你怎麼樣呢?」冉有答道:國土有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赤(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點(曾皙),你怎麼樣呢?」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曾皙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
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赤卻認為這只是一個小相,那在他眼中、什麼能稱做大相?」
我的理解(26):這段比較著名,我也用不著展開表述。但我估計許多人都沒注意到細節,讓我為大家分析一下: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這裡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子路親力親為,大家想想:這是不是第二章的《為政》?2、冉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找個人來幫忙管理,符不符合《八佾》的開頭?3、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時,豈不是天下一片太平?所以,這三個人、三種理想,分別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為了齊家、齊家是為了治國、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可平天下又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在《八佾》中提出,卻並沒有在《裡仁》中回答。
在這裡,曾皙為我們作了回答: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修身,為了讓我們過上我們所追求的生活。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曾皙的詠而歸,就是「後天下之樂」。
再說一下「夫子哂之」:在孔子眼中,前面三人的想法都是有缺陷的:為政以簡——子路做事,是越做事越多,與《雍也》開頭南轅北轍;論語講究「小國寡民」,冉有、公西赤卻嫌國小,與《八佾》最後相差甚遠。
人生艱難,曾皙20歲時可以「詠而歸。」、30歲時可以「詠而歸。」、40歲時可以「詠而歸。」……是不是臨死之前都可以「詠而歸。」?
人生艱難,孔子可以「詠而歸。」、曾皙可以「詠而歸。」、……是不是每一個學論語的人都可以「詠而歸。」?
我們又該如何去保證,在我們的人生低潮時、可以「詠而歸。」?
最後總結:1、開學致詞;2-7、總結表揚;8-11、喪的禮;12-16、知生知死、事人事鬼;17-19、人性的缺點;20-22、善道難求;23-25、正反之辨;26、回到原點——修身為了什麼?為了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