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民歌好聲音(山谷裡好聲音民歌)
2023-09-10 02:51:22 1
民歌沒有流行音樂的時尚,多多少少總是帶著一絲古香.
民歌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她把農民現實生活柔和進來,帶那股最熟悉不過的泥土味.
明星們把民歌唱的更好聽,我不喜歡,不知道為什麼,就喜歡聽鄉親們在農忙歇氣的時候吼上幾嗓子,這時的歌聲絕不壓於一個天后級的明星,我至少這樣認為.
陝西民歌裡有一首曲子叫《趕牲靈》: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呦,三盞盞的那個燈,
啊呀趕牲靈的那個人兒呦噢,過呀來了。
白脖子的那個哈叭呦,朝南得的那個喲,
啊呀帶上了那個鈴兒呦噢,哇哇得的那個聲。
你若是我的哥哥呦,你招一招的那個手,
啊呀你不是我那哥哥呦噢,走你的那個路。
在舊社會,陝北一帶的人們生活十分貧苦,許多男人為了謀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謀生外,有相當一部分人靠趕牲靈謀生。"趕牲靈"也稱"趕腳",它近似於雲貴地區的"趕馬幫",即用牲畜(陝北多為騾驢)長途為他人運輸貨物,而趕著牲畜運送貨物的人即稱趕牲靈者。他們走山越嶺,風餐露宿,十分辛苦。由於趕一趟牲靈常需要數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趕牲靈的家人非常惦念他們,凡遇到趕牲靈的隊伍走過,往往就有許多婦女、小孩探問自己親人的情況。民歌《趕牲靈》就是表現一個姑娘見到趕牲靈的隊伍通過,從遠處期盼自己情人的情景。「你若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哥哥你走你的路」。此時,姑娘那種希望、焦急、失望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
在陝西民歌中,還有一首很經典的曲子,那就是《三十里舖》。
全曲有很濃厚的抒情性,歌詞深情地詠唱了一個美麗而又有些悽然的愛情故事,在高度抒情化的旋律中融入了敘述因素。四個樂句採用了典型的「起—承—轉—合」的原則,音調由高音區漸次低移,曲意也由明而暗,揭示了一種思念和難捨之情。首句是全曲音調、音域、節奏的縮影,包含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兩個切分音的連續運用,蘊含了一種很強的內在推動力,後面的三句似乎是首句內聚力的依次釋放,給人一種自然、順暢之感。這種以首句確立樂旨、塑造形象的藝術手法具有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也是漢族民歌旋律的一個重要特色。
青海民歌最喜歡的是花兒 《花兒與少年》
花兒起源於男女青年的情歌,屬於民歌中最純真、最優美的部分,表達率直自由。演唱「花兒」最有民俗特點的是著名的「花兒會」。每年農曆五、六月間,民間自發地組織「花兒會」。與會者少則幾千人,多則十幾萬人。每年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節,這時草兒青青,麥苗肥壯,花兒開了,樹葉兒綠了。各族男女老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滿懷歡樂、幸福、喜悅的心情前來參加「花兒會」。「花兒會」上對歌賽歌,人山人海,從各地趕來的「唱家」、「歌把式」即興編唱,歌聲此起彼伏,動人心弦,晝夜不息。歌聲、笑聲、掌聲、喝彩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當然,花兒還廣泛流傳於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並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花兒會」是一種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