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1000字左右(越原始越深刻)
2023-09-14 06:04:15 1
拼音文字是線形的,給你一個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義,只有當一串字母像一條線那樣組合起來,才產生意義。然而,作為方塊文字的漢字則不同,每個字都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信息量遠大於拼音文字。舉個例子,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見,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別不大,而漢字的信息量最大。
越原始的,其體現人文性也越基礎,對人的影響也就越深刻。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
(53)成甲骨文「成 1」
甲骨文「成 2」
金文和大篆承續了甲骨文的字形,由「戌」及短豎指事符組成。金文和大篆的「戌」下部加了一短撇,也是指事符,表示人手握斧柄之處:小篆「成」
隸化後,寫作:隸書「成」
「成」的本義:儀式達成,盟誓確立。引申出「辦好了」、「定形了」、「達到」等含義。
衍生含義:「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大器晚成」是成語,出自《老子》的通行本。意思是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但是,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書,其中有分別用古隸和今隸抄寫的兩種版本《老子》,古隸版《老子》的「大器晚成」這一章文字全都漫渙莫辨,而今隸版《老子》這一章則非常完整,一字不缺。人們赫然發現,書中寫的是「大器免成」而非「大器晚成」。
再回到《老子》上下文一看,「大器免成」顯然與上下文的意思更加一致和貫通。《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節錄:「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前兩句,「大白若辱」,最潔白的好像汙黑;「大方無隅」,最方正的沒有稜角;其後,「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大象無形」,最大的形象即是沒有形象。因此,「大器免成」更加符合上下文意思的一貫,理解為:最大的禮器是沒有形狀的。
觀 、 自 、 在 、 智 、 用 、 義 、 新 、 賢 、 能 、 禮 、 好 、 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