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期白堊紀有哪些恐龍(恐龍在白堊紀真能橫行無阻嗎)
2023-09-20 03:45:50 3
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否有生物以恐龍為食呢?有的,而且吃的並非那些體型較小的食草恐龍,即便是體型較大的暴龍科恐龍,有時也會成為它們的獵殺對象。
說恐龍會成為其它動物的獵殺對象,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情,因為一直以來恐龍在我們的心中都是力量的象徵,被我們視為地球的第一代霸主。的確,恐龍非常強大,大多數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動物都只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比如靈長類哺乳動物的祖先普爾加託裡猴就是一個例子,這種生物依靠與昆蟲大小相仿的體型優勢,與恐龍實現了共存,並最終開枝散葉,發展出了龐大的靈長類動物家族。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不願委曲求全,它們想要與恐龍一較高下。所以它們必須要擁有比恐龍更強壯的身軀和更鋒利的牙齒。
在距今約76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晚期,一隻副櫛龍正在享受它的植物盛宴,儘管肉食恐龍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但它並不擔心。
在諸多的食草恐龍之中,副櫛龍算是獵食者比較難以得手的獵物了,它們的皮膚可以像變色龍一般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讓獵食者很難發現它們,而且它們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保護色而沾沾自喜,它們警惕性非常高,而且非常敏銳,只要周圍的環境稍有異樣,它們馬上就會逃離,這使得肉食恐龍很難靠近它們。
果不其然,這隻副櫛龍安然吃完了自己的午餐,準備溜達到河邊去喝上一杯,就在它低頭喝水的時候,一個龐然大物從水中竄出,張開血盆大口咬住了它的脖頸,此時,它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頭上的發生器向它的同伴示警。時光穿梭,歲月流逝,一晃,7000多年過去了。
時間來到了19世紀50年代,這隻副櫛龍的骨骼化石被人類發掘了出來,人類發現了這具骨骼化石上的齒痕,在將這個齒痕與已知的肉食恐龍牙齒化石進行對比後,竟然都不吻合,於是人類認為這個齒痕屬於一種尚未發現的肉食恐龍。
不久之後,與這齒痕吻合的牙齒化石出土了,於是人類更加好奇,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恐龍。直到一具完整的化石被發現,人類才終於明白,這些齒痕和牙齒並不屬於某種恐龍,它們屬於一種史前鱷魚,並將這種鱷魚命名為恐鱷。恐鱷與我們現在所見的鱷魚很不相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體型,恐鱷的體長可以達到10米,而體重則可以達到7噸,這個體重等同於一隻成年的大型非洲象。一隻與大象等重的鱷魚,自然是可以與恐龍一較高下的。
實力不俗的恐鱷自然不會將自己的食域局限在食草恐龍的身上,那些強大的肉食恐龍一樣可以成為它的獵物。
這並不是單純的推測和想像,古生物學家在一具出土的阿巴拉契亞龍化石上發現了恐鱷的齒痕。阿巴拉契亞龍是生活在白堊紀的一種兩足肉食恐龍,屬於獸腳亞目暴龍超科,雖然和它的親戚霸王龍相比,實力要遜色不少,但畢竟也是一種體長在7米以上,體重在千斤之上的肉食恐龍,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肉食恐龍,同樣成為了恐鱷的獵物,可以想像,在白堊紀,恐鱷可能是很多恐龍的噩夢。
其實,恐鱷並不是白堊紀唯一能夠獵殺恐龍的生物,它也不是最大的史前鱷魚,在恐鱷之前,還存在著一種體型更大的史前鱷魚,我們現在稱之為帝鱷。
帝鱷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它的化石最早發現於20世紀40年代,這是一種比恐鱷更加龐大的史前鱷魚,體長達到了13米,而體重更是重達11噸。
不過體型並不是衡量一種生物實力的核心標準,就好比很多食草恐龍體型巨大,但仍然會成為肉食恐龍的盤中之餐。帝鱷雖然體型龐大,但實力卻在恐鱷之下,原因就是口鼻細長,限制了它們的捕獵範圍,於是它們只能以體型較小的恐龍為食。
我們將恐龍視為地球的第一代霸主,而事實上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也並不能橫行無阻,一樣有生物能夠獵殺它們,所以在自然界並沒有絕對的強大,每種生物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比如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普爾加託裡猴,雖然委曲求全,但卻熬到了恐龍的滅絕,並最終進化成了一種智慧生命,締造了文明。所以生存方式並沒有優劣之分,誰能夠活到最後,誰就是最終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