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一划一世界(一筆一故事一畫一世界)
2023-09-20 06:15:20 3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又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漢字承載了華夏文明,對保存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古往今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先秦諸子文獻如《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均有記載。西漢司馬遷《史記》亦有引用。清代黃爽所輯的經、史、子逸書也曾引用:「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據說倉頡當年看見一名相貌奇特的天神,面孔長成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還有一種傳說是,倉頡觀察了鳥曾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
那麼,漢字的源頭在哪裡?在新時器時代晚期,發現了石棚山陶文,這說明了四五千年以前的西遼河流域已露出了文明的曙光。據考證,始創漢字的是陶工,他與傳說中的倉頡都是黃帝時期的人,而陶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先後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如在仰韶、汶口、龍山、良渚、大溪、馬家窯等文化遺址中都出土了不少帶有刻劃符號的陶器。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原始的漢字,並試圖破譯它。
可是也有專家認為,這些陶文,無論外形和內涵都不具備漢字的原生意義,只是一種記事符號。因為直到今天,一些窯場內為生產工藝的需要,也在陶器上刻劃一些符號。但著名文字學家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漢字被發明以後,起初並沒有那麼多,有些漢字是在悠久的歷史中慢慢被創造出來的,有些漢字則被悄悄淘汰。
比如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就想用「秦」字作為國號。但那個時候的「秦」字還不是這樣寫,而是寫成「琹」,秦始皇覺得這個字不太吉利,因為這個字上面有兩個「王」。所以他就想創造一個新的字來代替這個字。
有一天在朝堂上,秦始皇問百官:「古往今來,史書上有沒有記載關於誰的豐功偉績的?」有人回答:「古人的是非功過,都被詳細地記錄在《春秋》裡。」秦王煞有介事地點點頭說:「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兩字各一半,合成「秦」字作為國號,象徵秦朝永固。」
從那以後,新的「秦」字就誕生了。後來,人們紛紛議論這個字不祥,因為新的「秦」字「春而無日、秋而無火。」果然,大秦帝國沒有換來秦始皇想像中的輝煌。
在《漢字的故事》一書中,作者王鐵均詳細介紹了有關漢字的那些歷史和講究。
漢字可以作為線條,勾勒時間輪廓。
比如「元」代表開始。不僅國君即位的第一年都稱作「元年」,而且每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第一個月稱作「元月」,這都是吉利的開始。而中醫學裡人身最本初的最重要的氣稱為「元氣」,則是最值得珍視的。科舉考試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作「解元」,會試的第名稱作「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作「狀元」,從鄉試到殿試連續考中則稱作「連中三元」,這都是科舉時代「人生贏家」的代表。
比如「日」「月」「星」,古人合稱為「三光」,是地球上生活著的人最常看到的自然現象,也必然是最古老的漢字成員。日月懸諸天,給人們提供光明,所以有些以日月做部首的字就跟明亮有關,比如昭、晃、朗等。而最有趣的就是「明」字了,日和月的組合,那可確確實實是亮的了。
漢字還可以作為記憶,探尋歷史脈絡。
比如正統與統一。大概很多人都聽過「大一統」這個說法,可這個詞的本義恐怕就鮮為人知了。《說文》裡曰:「統,紀也。從『糸』,『充』聲。」「統」是一個形聲字,字形很簡單,有治理和規範、總領的的意思。而「大一統」的「大」字,在這裡用作動詞,表示「以之為大」,也就是發揚、推崇的意思,「統」則是起始、傳統,「大一統」,就是推崇某一種起始、傳統了。
漢字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作為符號,在傳達心靈寄託的同時,還承載著文化精神,也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步入人類文明時代的標誌。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內涵。當我們將漢字拆解,觸及它的靈魂時,就會得到諸多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