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中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
2023-09-10 11:28:22 2
解釋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正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竭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寫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解釋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解釋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正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竭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寫照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並對未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巨大作用,也強調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極端重要性。縱觀改革開放歷史全過程,正是因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未來發展中,我們也必須長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改革開放的理論邏輯起點
是真理標準的重新確立
指出,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和老一輩革命家支持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從此,我國改革開放拉開了大幕。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其哲學內涵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篇文章的問世,實際上是對「兩個凡是」從根本理論上的否定和對「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肯定,引發了全國對於實踐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該路線指導之下,從我國所處經濟階段和社會階段出發,做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輝煌的大幕。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首要一點就是我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路線,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重新確立,就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理論邏輯起點。
改革開放以來的勝利
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
堅持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根本的遵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生產力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前提,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人口增加將近4億的基礎上實現了人均國民收入從190美元提高到超過8800美元,成功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的跨越。
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現人民自身解放理想的現實回答。改革開放以來,與經濟發展同步,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實現了跨越式提高。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人民生活迅速從短缺走向充裕,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從67.7%降至31.2%,城市恩格爾係數從的57.5%降到28.6%。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分標準,中國已經達到富裕國家水平。
在總體提高的情況下,我們致力於消除貧困。一方面,通過普遍獲益式發展,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另一方面,通過精準扶貧,不斷消滅個體貧困,2017年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1%。
除此之外,2017年,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大學粗入學率達到43.4%,基本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正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竭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寫照。
確立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分配製度,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依循。生產關係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一定的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方式、經濟體制,必須與當時的生產力相適應,這是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破除原來「一大二公」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在經濟體制上,中國共產黨破除了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和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制度和體制的變化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大激發了經濟活力。
必須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
理論指導地位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是貫徹和落實馬克思主義的最積極推動力量,也是全體人民利益和共產主義奮鬥目標實現的最大保障。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為無產階級謀利益的理論,更是為全世界人民謀利益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現實寫照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我們依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斷在社會主義現實運動中深化馬克思主義。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建黨、建國和改革開放三大裡程碑誕生的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並將其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立足當下、放眼未來,新的技術革命蓄勢待發、舊的經濟格局亟待調整,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將面對更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指導我們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正如所說的那樣,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未來的偉大徵程中,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為了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了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為了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而努力奮鬥。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