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上面的圖案元素(蒙古包的來歷)
2023-09-10 23:07:39 1
蒙古包,這是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古人製造洞室,沿洞壁用木頭、石頭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洞頂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煙、出氣、採光、通風之用,後來發展成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那時稱這種洞室為烏爾斡,「烏爾」原意為「挖」的意思,現代蒙古語中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頂氈,引伸為「家」、「戶」等意。
在狩獵採集時代,蒙古族住在窩棚裡,這種圓形拱頂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作簡單,便於遺棄。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養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胚胎。這就要求有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在狩獵時代向遊牧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
進入畜牧社會,蒙古包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據《呼倫貝爾概要》載:「呼倫貝爾之普通蒙人,每限於遊牧,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概以穹廬為棲止。此種天幕生涯,可蔽風雪,可防虎狼。」「穹廬'滿洲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茫茫星空下,遼闊草原上,在純正的蒙古包內住一宿,實在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來源:內蒙古民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