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讀書筆記
2023-09-22 00:23:35 1
1.道士塔的讀書筆記
《道士塔》中的王圓籙絕對是一個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說,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抬舉他了,他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重大的責任,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但是透過他,我們是否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個愚蠢的民族,一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衛和呵護敦煌的寶藏,姑且不論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論他的道德操守,一個沒有走出故土,缺乏閱歷的人怎麼能夠對自己的責任和職務認識清楚,一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曉得銀元,他不懂守護,卻知道奉送,這也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寫,一路地送過去,一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麼多拱手將國土資源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著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到今天還有人記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拋卻王道士不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不值得我們用大量的筆墨,花費大量的腦筋,我們道士想問,當時的政府做什麼了?地方政府難道不知道敦煌是一個寶庫嗎?不知道這是地方文明的標誌嗎?不知道子孫後代引以為榮和繁衍生息的驕傲嗎?
知道,但沒有人考慮這些,官員們都在考慮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係用什麼東西打通,於是捧著金碗的人奉獻了自己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著地方政府官員的孝順,於是一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那個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個盡忠職守的豪俠,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看看餘秋雨的描寫吧: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冷的是人心,悲涼的是情感。
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一個對於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會寫出這樣悲壯的文字。當所謂的冒險家強盜般地盜走屬於中華民族的國粹,一個真正具有民族情感的學者如何能夠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強取豪奪,這是對文人的蔑視和不屑,這是對民族的一種戕害。真不知道,這些東西即便放在大英博物館內展示的也應該是中華文明和華人的智慧,應該是外族的侵略行徑。畢竟這種文化的姓氏應該是中國。
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几淨的書房裡翻動出土經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
今天的中國更不窮,說句實話,我們可以到世界各地買房購車,我們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是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名譽,忘記了自己的產品。這似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民族,他們敢於吸收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有甚者,還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假洋鬼子,對自己的同胞評頭品足,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數典忘祖。
真的,運走一點東西,不打緊,大不了我們還可以仿製,但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了之後,我們依然在丟失。
2.讀《道士塔》有感
餘秋雨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現的情懷慷慨豪邁,體現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它是一種俯仰於古今之間的內在衝動與感悟,是一種湧動著激情和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讀完《道士塔》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莫高窟的神秘壯麗讓我激動不已,然而王圓籙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當我看到王道士拿著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時,我又何嘗不恨,恨我沒能早出生一個世紀,去阻止這個蠢道士的愚蠢行為,可是就算我當時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奪過他們的刷子,踢翻他們的石灰桶又能怎麼樣呢?當時那樣一個偌大的中國都容不下這些小小的捲軸和壁畫,任憑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將令人驚羨的中國藝術文化,用極少的錢財給換取走了;任憑難以數計的敦煌文化就這麼流失了;任憑任憑一個古老的民族讓傷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麼辦!
文章中,餘秋雨寫道:「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面對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無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體態,那些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被摧毀,不忍心那些歷史就這樣在一個道士手中灰飛煙滅。這裡,我品出了這本書的名字--苦,歷史重現,我們卻無力改變,只能不住的惋惜,無奈的流淚,遍遍的哀嘆,再次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本屬於中國的文化從面前掠過卻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個洞穴,開啟了敦煌文化的壯麗,散發出了誘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駛往外國的、散發著陣陣惡臭的馬車。然而,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為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它蘊藏著一種深層的美,縱使它曾經殘缺。
餘秋雨帶領我們走在中華文明的土地上,深思這些古老的文化,用極其細膩的文筆寫出了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與無奈成為了一個個驚醒炎黃子孫的驚嘆號!